本文选自hepatology,doi: 10.1002/hep.30630,喜欢的朋友可以自行下载阅读。

摘要: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TANs)在肿瘤微环境中对肿瘤的发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肝细胞癌和肝细胞癌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肝细胞癌的发展和预后的直接影响还不完全清楚。在本研究中,我们检测了TANs对肝癌细胞的体外和体内作用,并探讨了它们相互作用的机制。我们的结果表明,TANs分泌BMP2和TGF-β2,并触发miR-301b-3p在HCC细胞中的表达,进而抑制边缘系统相关膜蛋白(LSAMP)和CYLD-赖氨酸63-二肽酶(CYLD)的基因表达,提高肝癌细胞的干细胞特性。TAN诱导的HCC干样细胞NF-κB信号过度活跃,分泌高水平的C-X-C基序趋化因子5(CXCL5),并募集更多的TANs浸润,提示有一个正反馈环。在临床HCC样本中,TANs升高与miR-301b-3p升高、LSAMP和CYLD表达降低、p65核聚积和CXCL5表达增加相关,这些都可以预测患者的预后。结论:我们的研究发现了一个正反馈回路,控制着肝癌中的癌干细胞样细胞和TANs,它控制着肿瘤的进展和患者的预后。
我们发现TANs通过CCK8增殖试验促进了HCC细胞的生长,并增加了G1期到S期细胞周期的进展,共培养发现TAN对肿瘤有明显促进作用,促进肿瘤成球及干性。

体外完事后,作者体内也进一步验证一下。用的是裸鼠,作了共注射,做皮下瘤,毫无意外的结果。

接下来的故事应该就是结合临床或者去分析TAN是怎么引起HCC干性增强的。作者显然选择了后者。作者上来就认为miR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作者测了共培养和没有共培养的HCC,接下来就是验证环节。找上调的miR,发现了两个。最终验证了miR301的是发挥重要作用的。


接下来的事情大家都应该明白了吧,找miR的靶点,找几个数据库,取个交集的事情,然后验证这个靶点有效,pull down 什么的。然后正反验证一下就行了。但是,上面都是HCC的,TAN分泌了什么玩意儿发挥作用呢,作者测了TAN分泌的趋化细胞因子。发现有两个是最多的,然后验证了这两个和miR的相关性。

接下来就是愉快的找miR靶点的环节了,这里作者做的挺有意思,把三个细胞系做RNA测序,找下调基因,然后把miR的靶点预测取交集,进行细胞内验证就证明了miR的直接靶点。

靶点找到了以后对HCC干性起到什么作用呢。过表达这个miR看看肿瘤干性情况,是不是在过表达及抑制组也做个测序取个交集,看看那些RNA发生改变或者怎么滴。


倘若这篇文章做到这然后结合临床验证一波,那么也就是cancer research的水平。但是,作者神来之笔,看了看HCC调控TAN,找到了一个环路,瞬间鸟枪换炮。紧接着找那两个蛋白的下游,发现了下游NF-κB通路的一个重要靶点,这下好了,对上了。居然还通过这个通路找到了CXCL5这个主要调控中性粒细胞的一个东西。


最后在人体内看看作者这些东西有没有,以及生存方面的意义。

文章到此结束,不难理解,就是调控过来,调控过去,这个环路找的太费劲了,作者因该用CXCL5单独培养中性粒细胞,看看是不是也促进了中性粒细胞分泌BMP2,顺便在测中性粒细胞,看看哪个通路起到作用了,这下这个loop 就完美了。好了,好文分享结束,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