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29 周三 荣妈
学习《幼学琼林》知识学习记录
饶州之鄱阳,岳州之青草,润州之丹阳,鄂州之洞庭,苏州之太湖,此为天下之五湖。
饶州:江西上饶
岳州:湖南岳阳
润州:江苏镇江
鄂州:湖北(洞庭湖:湖南-湖北)
岁时:
冬至百六是清明;立春五戊为春社。
春社
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中的何字,如为乙字,则数到戊字为起点,然后再向后数第二个戊字直至第五个戊字,这天便是春社。
例今年2007年丁亥年,“立春”日为己巳,是公历2月4日,数到第一个戊字为2月13日,第五个戊字为3月25日,这天就是“春社”。
春社祈谷,祈求社神赐福、五谷丰登。
寒食节是清明前一日;初伏日是夏至第三庚。
寒食节
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寒食节起源,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以前,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两日之后;汤氏改革后,寒食节定在清明节之前一日。现代二十四节气的定法沿袭汤氏,因此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日。
从春秋时期至今,寒食节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故事发生地中国山西将寒食节定为清明前一天,这一天吃冷食、祭祀、踏青等习俗也一直流传下来并为全国所接受。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寒食节静静地融入了清明节,介子推所代表的封建愚忠思想也已沉入历史长河,不过寒食所代表的人们对忠诚、廉洁、政治清明的赞许,却是千年如一的。
初伏日是夏至第三庚
伏,是天气太热,宜伏不宜动之意。
三庚,是中国农历中划定三伏天开始的标准“夏至三庚便入伏”。指的是从夏至日开始算起,数到第三个庚日就是初伏第一天。
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出现时,为初伏第一天,第4个庚日为中伏第一天,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第一天。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确切地说, 三伏的日期是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数10天到第四个庚日前一天为止,这10天就是初伏,从夏至后第四个庚日往后数10天到第五个庚日前一天为止,这10天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立秋后的第二个庚日之间的这10天为末 伏。每一个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5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
我国古代采用干支计年、计月、计日、计时,天干又称十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又称十二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顺序搭配,有甲子、乙丑……癸亥,正好60为一个循环,其中“庚”日有6个。若夏至日为“己”日,则第二天就是“庚”日,再过20天就是第三个“庚”日,为“初伏”;若夏至日为“庚”日,则第十天才是“庚”日,也就是夏至后29天才“初伏”。至于夏至日是什么日,只有查农历历书了。
四月乃是麦秋;端午却为蒲节。
麦秋指初夏。初夏正是麦子成熟的季节,而秋天是谷物成熟的季节,因此古人引申称初夏为麦秋。
蒲节——端午节:旧俗端午节在门上挂菖蒲叶而得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