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套筒不是毛瑟枪
所谓“老套筒”,原型是德国造1888式步枪。该枪是受了法国1886式8毫米勒贝尔步枪的刺激而紧急研发的。勒贝尔步枪破天荒第一次使用无烟发射药,小口径的8mm步枪弹在杀伤力和弹道性能方面都远超过当时德国毛瑟71/84式步枪所发射的11mm黑火药步枪弹。面对这样的挑战,一直以军界老大自居的德国坐不住了,立即成立了一个步枪试验委员会,并很快借鉴了多种他们认为成功的设计,研创了1888年式7.9毫米步枪。因为该枪是由这个委员会集体研制而成的,又被称作委员会步枪。又因为该枪的枪管外有一个全长式枪管套筒,因而在中国民间,被俗称作“套筒步枪”或“双筒步枪”。1894年,汉阳厂引进1888年式步枪的生产设备,1895年开始原样仿制。
图1 德1888年式步枪,俗称老套筒汉阳厂最初的仿制品与原枪一模一样。这枪从外观看有三个显著特点,一个是套筒,再一个是外凸的弹仓,第三是右置的刺刀座。
套筒已如前述,不重复。其弹仓是曼利夏式,弹仓的底缘凸出于枪身下护木很多,与板机护圈平齐。如图:
图2 1888年式步枪的曼利夏式弹仓该枪的刺刀座不是后来常见的在枪管的下方,而是安在枪身的右侧。如图:
图3 老套筒暨安装于枪身右侧的剑形刺刀枪刺右置并非1888年式步枪独有,俄国莫辛纳干步枪的枪刺也是安在右侧的。一直使用到解放后六十年代的我军53式步骑枪(仿苏)也是枪刺右置的。但俄系枪的枪刺是棱刺,对方向没什么要求,安在右侧仍然可以用正常持枪的姿势拼刺,而德国1888套筒步枪用的是剑形刺刀,而且剑刃朝向右方,拼刺刀,就必须将刃面向下,而刃面向下,势必就得把枪身翻转90度握持,这当然十分的别扭。
关于1888式委员会步枪,有一个存在了至少百年的讹传,即自清末一直到今天,有相当多的人将其认作毛瑟步枪。实际上,这支套筒步枪,其设计是来自一个委员会,与毛瑟兄弟毫不相干。该枪定型后,分别在但泽、埃尔富特、斯班道和安贝格几家兵工厂生产,与毛瑟兵工厂也是丝毫不相干。
既然该枪与毛瑟八杆子打不着,可进入中国后为什么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老是将其称作毛瑟步枪呢?这事儿,它的始作俑者却不是今天的网民和哪个业余的写手,而是早在百年前的德国军火商。为什么呢?原因是毛瑟枪在清末民初的中国特别受欢迎,已到迷信的程度,可迷信归迷信,实际上清末的官老爷们却并不真的识货,德国的军火奸商们窥测到中国官僚们这种无知而又迷信的心理,就挂羊头卖狗肉地把该枪冒充毛瑟步枪卖给中国人。令这些德国奸商们窍喜的是,他们这一伎俩多年来一直没有被识破,那些被蒙骗了的中国官员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始终一贯地将其看作毛瑟枪而不疑。例如1912年3月16日捷成洋行致民国陆军部函中,还把委员会步枪称为“最新式毛瑟步枪”,而直至1916年的陆军统计中,“一千九百八十八年式毛瑟步枪”、“套筒毛瑟步枪”等等误读仍然满篇皆是。不说别的,光从这种称呼上就能看出错误,因为毛瑟步枪没有套筒,有套筒的绝对不是毛瑟;还因为毛瑟步枪没有1888年式,1888年式就只能是委员会步枪。
清末的旧官僚们不识货,而将88式委员会步枪看作毛瑟枪,可为什么后来的许多史籍中也如此称之呢?这大概是因为历史工作者或爱好者,大多关注大人物、大事件,对于微观的战术、兵器等等细枝末节没多大的兴趣,于是以讹传讹,便也将其归入毛瑟步枪之列了。
二,老套筒不仅有打圆弹的,更多还有打尖弹的
我们都知道汉阳造是只能发射圆弹的,有些网友便和我讨论,说既然汉阳造是由老套筒发展而来,汉阳造尚且只能发射圆弹,老套筒自然也只能发射圆弹。你还别说,持这种说法的大有人在。
图04 圆弹与尖弹这种想当然的结论是错的。有些老套筒是可以使用毛瑟轻尖弹的。
由于在1888年式步枪问世后不久,德国又研制出了更新锐的毛瑟98式步枪并大量装备部队,后者比前者整整前进了一代,尤其是毛瑟S型轻尖弹,比老套筒使用的圆头弹强了很多,这让老套筒的处境一下子变得十分尴尬。刚刚生产了那么多88式德国军方不用了,刚刚建成的88式生产线自然也不能用了,这可怎么办?有办法,改,扩膛。迫于无奈,老套筒使出一招没有办法的办法,对原枪进行扩膛改造。这扩膛之后的第一个型号,名为88/S,为什么叫S,就是说明该枪可以发射S型轻尖弹。之后又有88/05型和/88/14型相继问世,也都是进行局部改造后发射S型轻尖弹的步枪。
扩膛改造后的老套筒,终究还是比不过毛瑟98,德国军方自然还是不会采用,怎么办?那也有办法,德国人又一次看中了中国这个老主顾,而且歁中国人不识毛瑟与委员会步枪的区别,仍然使出惯用的伎俩,把这批被德军摒弃的委员会88式步枪再次冒充新锐的毛瑟步枪卖给中国。
在一份签发于1912年3月16日的《捷成洋行关于出售毛瑟枪致陆军部函》中,有这样的字句:
以上甲乙两种【一千八百八十八年式七密厘九口径毛瑟步枪】均可改配施放新式尖头子弹,改费甚廉,此弹与德国军队所用者同,此枪改定后配放尖头子弹,其功效击力无异与德国最新式之毛瑟枪……前贵部所购配放尖头子弹之三万枝马步枪,谅已抵华早经实行试用……
您瞧见没有,“一千八百八十八年式七密厘九口径毛瑟步枪”,这纯粹就是胡说八道,哪有什么1888年式毛瑟步枪,这分明就是套筒步枪。
其实早在清末,这种经改造后发射尖头子弹的老套筒便已经大量进入到中国。从陆军部文档中可见,光是清宣统三年(1911年)的闰六月十八日、二十五日和七月二十七日,该部便经过信义、礼和洋行分别购进这种“八十八年式毛瑟步枪”3万支、2万支和31112支,并随枪分别购进毛瑟尖头子弹6000万发、4000万发和3111.2万发。
进入民国以后,军阀混战,各路诸侯也通过不同渠道购进德制老套筒,比如1924年,广东商团曾秘密购买该型步枪4000支;比如1928年,滇军曾通过法国代理商购进该枪5000支。所有这些套筒步枪,都是经德国改造后发射毛瑟轻尖弹的型号。
当然这些都只是零星数据了,实际的购进肯定远远不只这些。
北洋陆军1916年有个统计,在当时仅有的总共19个师中,至少有12个师装备德国造的套筒步枪。到了国民革命军时期,国军各部队也有不少套筒步枪一直使用至抗战初期。武汉保卫战的外围战斗中,国军精锐之74军51师,主要装备的就是老套筒。
旧中国军队与民间出现的套筒步枪,汉阳出品的并不多,因为总的产量就不多,多数是德国进口的。而从德国进口的套筒步枪,是既有打圆弹的,也有打尖弹的,而后者占了绝对多数。
三,老套筒的性能并不比汉阳造差多少
后来的人们一说到老套筒,都是将其作为落后低劣的枪械代名词使用的。老电影《董存瑞》中,参军前作为民兵的郅振彪用老套筒,在八路主力“一水三八”的衬托之下,显出该枪的老旧;同是老电影的《战火中的青春》中,高姗刚刚从区小队升级到主力时,也用的老套筒,曾受到清一色三八式装备的青年突击排官兵的奚落,也显出该枪的老旧。
图5 老电影《战火中的青春》剧照这样的表现是没错的,应该为老电影的精准点赞!到了四十年代中后期,老套筒的确是风烛残年了。
其实该枪与汉阳造相比,性能差不多,基本属于同一代步枪。
汉阳厂最初仿制1888式步枪时,就是原样照仿,也是枪管外有套筒的,也是刺刀侧面安装的。但到了1904年,汉阳厂开始对该枪进行改进。改进之一是去掉了枪管外用于隔热的套筒,最初的改进还没有上护木,但没有隔热套筒又没有上护木,在连续发射后,枪管温度升高,持枪时就烫手了,于是没多久,又在枪管外加装上护木,以便于握持。而之所以这样改,是因为国人对加装套筒的工艺适应难度大,产量上不去,才考虑去掉套筒改装护木的。
改动之二是将刺刀座从枪的右侧改到了下方,就像三八大盖那样,这样一来,拼刺刀时,握持就不像原枪那么别扭了。这是必须要给予肯定的。
改动之三是瞄准装置,新枪表尺借鉴了毛瑟枪的样式,这也是值得肯定的。
除了这几处改动,枪的核心机构比如枪机、供弹、闭锁等仍然是老一套,基本没什么变化。
我们对比一下两枪的诸元:
老套筒——口径7.9毫米,枪全长1240毫米,枪管长750毫米,枪重3.9公斤,弹仓容量5发,使用曼利夏式漏夹供弹,初速638米/秒,表尺射程2000米。
汉阳造——口径7.9毫米,枪全长1250毫米,枪管长740毫米,枪重4.06公斤,弹仓容量5发,使用曼利夏式漏夹供弹,初速630米/秒,表尺射程2000米。
图6 老套筒(上)与汉阳造(下)请注意,这里对比的是最初的套筒枪,也就是88式步枪,而若将汉阳造与经改造后的88/05、88/14相比,有些地方反而落后于套筒步枪了。
在88/05、88/14型套筒步枪的结构中,最重要的改进除了发射的弹种由圆弹改为毛瑟轻尖弹外,还有供弹具也由漏夹改成了桥夹,使得在枪中子弹没有发射完时也可以向膛内补弹了。这一点非常重要。
为什么重要?当过兵的网友可能知道,当第一次战斗结束,如果此时你的步枪里仅剩下一两发子弹,而你的弹袋里还有充足的子弹,短暂的停顿后又要投入激战,在这样情况下,你会不会持着仅有一两发子弹的枪去参战?肯定不会。再笨的兵也会利用战斗的间隙把弹仓装满,而且这也是条令规定的动作。但有一个问题是,使用桥夹供弹的步枪可以做到这一点,而因为早期的老套筒和汉阳造枪上没有抱弹功能,漏夹里的子弹打不完,你就没法向里补弹,你说这要命不要命?当然,子弹打不完,也可以通过一发一发的退弹把漏夹排空,取出漏夹再装弹,可那就麻烦多了。
既然汉阳造步枪与套筒步枪在性能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可为什么后来人们总是把套筒步枪当作落后老旧的代表,对汉阳造却并不同样诟病呢?这是因为汉阳造一直不间断地生产到1944年,所以抗战中出现的该枪,有可能还是刚刚出炉的新枪,而套筒步枪则不管是德国造还是中国造,最迟到二十世纪初便已停产,抗战后期仍在使用的,全是生产于三四十年前的老枪了。从二十世纪一十年代开始,中国就一直在打仗,步枪的消耗与磨损可想而知。再怎么精良的步枪,用了几十多年后,牙口也不可能犀利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