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游女”到底是谁?

2.“游女”到底是谁?

作者: 雷震子的亲密时光 | 来源:发表于2022-09-27 09:36 被阅读0次

    《周南·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流沙河先生认为,这首诗是写民俗活动的。概括起来就是古人给每条河都找到了神,每年民俗活动都定期到河边聚会,向神祭祀,也用歌舞去娱乐。


    一切源自看钱塘江潮。

    古书记载,伍子胥被吴王冤杀,伍子胥临死前愤怒地说:你不信我的话,还要杀我,我死了以后要把眼睛挖下来挂到东门上,我要看见越国的军队进吴国的首都。

    伍子胥是一个愤怒的冤魂,所以历来把钱塘江的江潮与波涛叫“胥涛”。

    民间传说,每一次潮水来,远远的天边那一线,就是伍子胥穿白袍,骑白马,在最高的浪头上,等再拢一点就没有了,就只看见白色的波涛滚滚而来。

    所以伍子胥是钱塘江的江神,江南一带,从前每一年的阴历八月,都有这个民俗活动,就是观钱塘江潮,同时悼念伍子胥,后人把这一切波涛都叫作“子胥涛”。

    那诗中汉水流域的神究竟叫什么?

    没有人记下来,我们只知道是一个女神。汉代的经师不晓得这是一个神,只晓得这是一个女子,于是说这是贤淑之女,很守规矩、懂礼教,人家直接来求她的时候,她都不答应,所以“不可求思”。

    一个普通的女子怎么会有这样大的本事?人家到这儿来找她,她又跑到那儿去了,找都找不到。

    显然,这是一个神,一个女神。

    而且,“汉有游女,不可求思”那个“游”,早就被理解错了。

    这个地方在汉代以后流传了一个“汉上游女遇郑交甫”的故事。有一个青年男子叫郑交甫,在汉水边上碰到一个游女。郑交甫很喜欢她,想去和她说话,女子也喜欢他,就赠了他一个玉佩。郑交甫拿到玉佩以后,欣赏玉的时候,抬头再一看,女子不在了。

    历来,人们对这个传说都没有搞清楚,这个“游”根本不是旅游的游、游玩的游,这个游是在水中、波涛之上。所以你就懂了,为什么求不到她,她在水面飘,她是神。这个“不可求”,不是有什么礼法不能够违反,根本是人在岸上,她在那样宽的水中,顺着水飘下来了。

    这是什么时候?一定是民俗活动,每一年夏天有特定的日期,那一天民间传说汉水女神要出嫁,嫁给远方某个神,老百姓就在江边聚会送她,所以“之子于归”。

    “于归”就是出嫁,女子以夫家为归宿,所以离开娘家到夫家去是“归”。人和神中间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可接触到。


    第二段“翘翘错薪,言刈其楚”。

    “楚”又叫“荆”,楚国又称为“荆”。“楚”是一种黄荆条树,是一种很细的藤,割下来又软又有弹性,正好打娃娃,打到屁股很痛。所以古时候老师处罚学生叫“夏楚”,那个“楚”也就是指的这种荆。

    为什么他要去砍这个荆呢?

    因为女神要嫁给东海龙王。大家去贺婚,贺婚要砍柴。古代的“”这个字,为什么叫“婚”?黄昏时候举行仪式,所以叫“婚姻”。所有的婚姻都是在黄昏时候举行,所以看得到天上的星宿。《诗经》中间的“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就是新媳妇儿遇到新郎叫良人。

    那么两岸的百姓要给汉水女神贺新婚,送什么?要送柴

    为什么要送柴?远古时代的婚礼是黄昏时候举行,客人去了都要带着柴,柴蓬起点燃就叫篝火,篝就是蓬起点燃,如果这些柴是在庭院里面就叫“庭燎”,“庭燎”就是照明。黄荆条子最熬火、经得起燃。

    把汉水女神送走后,各人又把这些柴扎起,底下隔离,点燃顺着江漂流。后世湖北到四川一带,夏天夜晚有放河灯的习俗,就是从这儿来的。

    这一首诗非常优美。漂亮的女神可望而不可即,人神之间永远有一段距离,距离之间就有了神秘,有了美,有了追求,追求而又不可得,就是这首诗从古到今叫人反复吟咏,又说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以为是男女恋爱。

    这些是消失的文化遗产,为什么会消失得那样干净?由于秦的统一,秦始皇天下统一,焚诗书,烧的第一个是《诗经》!

    为什么要烧它?秦国是一个穷兵黩武的国家,认为这些东西浪费财力、物力、民间精力,不应该有。

    文章环环紧扣,典故重重,先生真是大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游女”到底是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odfa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