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手跟其它的中概股公司一样,在过去的一年里境遇比较坎坷。它在港股市场上的市值一度蒸发了将近1.5万亿。公司为了应对市场环境变化,还进行了十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组织架构改革,CEO都换了。
但最近在《蔡钰·商业参考》听到一个关于快手的故事,却不是讨论快手的商业前景,而是把快手当作一块土壤,观察土壤之上正在发生的,事关职业教育的变化。这是一个新的视角,或许能给你启发。
下面,请看故事:
快手上的养牛知识培训账号。
快手上有一个账号,叫「满族格格」,粉丝30多万。账号的运营者,是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的营城子镇上的一个肉牛养殖场,老板的外号叫明哥,满族格格是他的女儿。
明哥所在的营城子镇有东北非牧区最大的黄牛交易市场,不是倒卖演出票那种黄牛,是爆炒牛柳那种黄牛。明哥2002年从父亲手里接手了家里的小养殖场,已经当了快20年的专业养牛人了,养牛的经验很丰富。
这个明哥每天在快手上发短视频,教全国各地的养牛人怎么选牛、养牛,怎么给牛治病,俨然是一个开给牛的养生堂节目。比方说他有一个视频是讲买牛怎么防坑防骗的,其中提到说,要买能够拉开架子的小牛犊子,就有人发评论说:喂什么饲料能给小牛犊子拉架子?明哥就又专门拍一个短视频来教养殖户说:在小牛犊子断奶之后,不能跟着大牛一起吃吃喝喝,这样就会让小牛犊子不长个儿,光长大肚子,而这样长大的肉牛,肉质就不好,卖的时候就可能赔钱。要给小牛单独怎么怎么调配饲料,才能够把小牛的骨架拉开。
这样一个教怎么给小牛拉骨架的视频,评论60多条,放在网红界不算多,但可都是真金白银的内行交流。评论里有人问:刚断奶的牛犊一天喂几顿?还有人问:拉骨架期间用不用喂草?都是非常具体的细节问题。所以明哥除了发短视频,还每天晚上开直播,跟粉丝们互动答疑。
这事对明哥自己有什么价值呢?最大的价值是,他获得了来自全国的肉牛交易流量。
在以前,养殖场的传统经营模式是,养牛人去买繁育用的母牛,生小牛,养大养成了架子牛,再卖给外地的农民,农民们再负责把架子牛养成肉牛,然后再卖给屠宰场。明哥卖完架子牛,就会在快手上做售后服务,教农民们怎么让牛适应环境,长大了又怎么卖等等。这些售后一开始是用电话来解决的,后来他发现做短视频的效率更高,他就开始在快手上教这些。
结果,意外的效果就来了。快手上没有什么地理限制和群体限制,全国各地的人都能看,慢慢地不是客户的人也来问明哥养牛的技术细节,还有人直接留言问:你视频里的这些牛卖不卖?这样一来,明哥的市场就打开了。他以前坐火车跑河南或者跑浙江,一趟下来可能一个客户也找不到,但现在每场直播一开,打电话来的潜在买家就有三四十个。
而且这些买家还不仅仅是他家乡吉林附近的,河北、山东的有,南方省份的也有。在一些交易的旺季,明哥每个月通过快手能够卖掉小1000头牛,规模比以前扩大了几十倍。他自己养的牛已经不够卖了,所以他也在营城子镇找同行收购,转卖给他的快手粉丝们。
这同时,明哥还扩建了自己的「知识服务」团队,他也招聘了专业的兽医,来持续做养牛知识的短视频。
这件事有趣的地方在于:明哥因为讲养牛知识,在粉丝之间构建了信任,再通过这层信任关系,把自己的账号做成了一个养牛产业链的中间节点,成了一个「架子牛线上交易所」。
这样的事情,快手上很多的养牛人都在做。养牛人们通过做养牛知识培训,把诚恳的干事态度给摆出来了,也把自己的真实身份和信誉都押在了网上,买牛的人多少都会想「从你这儿买到的牛,应该至少没有你短视频里说过的那些毛病和坑吧」,这么一想就都愿意找他们;卖牛的人也愿意持续把好牛留给他们,因为知道明哥们这里需求量大,总卖得掉。
这就是今天在快手上发生的真实的故事:行家们把快手这个平台变成了一个在线的职业教育教室。做职业教育攒下的人际信任,又能够把行业的交易链条打通,让这些教室同时成为一个个的在线行业交易所。快手不仅在做生活服务,也成了生产服务平台。
这些行家在做的事情,都是把行业的「Know How」打开,破除信息门槛,来构建自己的信用和生意模式。借助这些行业知识的展开,以前拼多多、淘宝这样的消费电商没有能够覆盖的生意,像卖牛,快手也能够覆盖了,这是非常有趣的变化。
更有趣的是,它能借助视频,来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应用场景。比如教怎么选小牛,要是用文字或者音频,可能5000字也讲不清楚,但快手上的这些职业教育老师们,直接在视频里拉来两头小牛做个对比,2分钟就给你讲清楚了。
要是用这个思路来孵化其它各种工程技术行业的职业教育,那快手是不是有机会成为一所前所未有的职业学校呢?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