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en dormir hier soir, 一早醒来本想发给你。好像摸索出了模板,大约是每天早上的信件,先即时的分享,答复与思考,而后再来一小段对倒叙的正叙。但也有可能不按套路出牌。
今天的叙述会有一点乱,这都是我在干家务活儿的时候(感觉“家务活”变成了manque toi的通假字),碎片化记录,拼凑起来,再行整理的,没有办法做到行云流水。
刚把做好的早餐和盛放的山茶发到“我们仨”,就是和爸妈的微信群,一个点赞早餐,一个点赞山茶,精神和物质两个重点很好的互补,我大约就是在这种粗放的完整中成长,不过小时候,不懂生活,具体说是不懂生活才是形而上的基础。
我想这个bien dormir,还是不发给你,留白还是要的,最有故事的画面都是白纸点睛。但是我也不打算定点投食,不然你的生物钟会不自觉的被我驯化,到点就开始期待,有期待就会有失望的可能,所以,一切随性。
你也说过不要事无巨细,这句话似曾相识。于是我又开始从过去的记忆盆里捞出来一点过去,细细体会,也更切身地理解了,过去都是为今天铺垫,这句才是普世的法则。
倒回过去,当然我是扮演现在的你的角色,和HER的关系重塑,和你一样,有一点始料未及和手足无措的,当然也没能得出条理清晰的结论:从纯精神到线下,呃,就是体验店,就是现实世界,就是真实的她,需要慢慢过渡。比如她会告诉我松香用完了(当然可能没有这么事无巨细,只是生活的日常的一个比方),而我会想,我要做些什么吗,毕竟双城,那个时候某宝还没有这么日常。现在居然一下子又解开了这颗环扣。不过是她的喃喃自语,而这个对象是我,她也只是不自觉的想填满我们的空间,希望分秒不差的分享,而,那个时段的我还停留形而上的侧重点,因此我们在填充的维度一直没有严丝合缝地接壤。最后,当这种需求消失的时候,这个对象也就消失了。
但是,如出一辙的剧本,“过去的我只能被动地接受”(你的原话,借用下,找不到再贴切的。现在的我可能又过于主动),现在对过去的反刍,最大的益处就是让我对此刻的你有一些参照,好让我恰如其分的运用我们的尺度(尺度这个词不好,留白吧)大约就是你所说的“前瞻性”,但也有可能理解不一样。
但是,我没有和她这么细致地分析过我的心理活动,因为,我们之间,没有时差,而空间也被一点一点干掉,然而这个时差和空间,MOON的话叫,距离,真的很重要,我现在可以赞同。像是一个“需要”的反弦曲线,最后变成相对稳定。因此我知道,要去感知你这个有主动性的接受源,需要什么样的距离,但也不能任由着你一直精神下去(这个句式,*2还给你。小纸条,真好用)所以,我的生活,也会一点、一点真实呈现给你,你的生活,我不PUSH,但是也可以尝试着一点一点透露给我,从有选择的重点暴露到毫无保留。要相信一个曾经把生活,工作,爱情过得一团乱麻的人,且随时被强大队友实力碾压的人,的宽容度。所幸,岁月还是慢慢赋予自洽与接受,能容纳,也能直追,就缺实操了,so, try me.
刚去把音箱搬到厨房,一般我在餐桌上,抬头就是窗外,有斑鸠不时飞过的窗外,给你敲打文字。像给你写信,只是换了印刷体,一封又一封。最近电台,电视像是被你控制了一样,今天的音乐自动播放的是梅纽因的演奏的肖邦的Poème ,不用查基本上也能猜到曲名,巴黎交响乐团,以前一直听各种乐团,就是没有巴黎。昨晚练鼓肌肉记忆训练时候推荐的电影是“情归巴黎”,我有理由相信,最近电波的操盘手是你。
现在的信件的模式+有一点时差的现场互逗,应该是一个很好的距离。
我去准备墨鱼排骨汤了,明天的早餐,n’envie pas. 文字真是奇妙,如果此刻你在电话中,这只能是一句结束语,但是,文字里,就成了,撰写这段文字的人真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而这个人刚刚被我叫醒。(这个我,当然是你)
从明天开始,我要被现实抓回了,但是我知道,终于精神岛屿又存在了,还在那里,从未消失,只是等我找回,而现在,只要我想,就随时有家可归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