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份,疫情刚结束。
围观了一场直播连线,主角是赵圆圆和薛辉。两位知识博主都很能说,但是薛辉明显在抢话题和表达上落在赵圆圆之下。
赵圆圆是淘宝直播前负责人,去淘宝前在奥美工作。
薛辉曾在微博工作,后来自己创业做培训。
后来这两个人都创业做了培训和带货的业务。
大半年过去了,薛辉由于长期每天在抖音卖课。已经成为首屈一指的短视频培训机构。
而圆圆总面向高管层的培训也就勉强开了两期。
有两点看法:
1.在抖音做培训,要面向年轻的个人。能帮用户赚到钱,才是付费的核心竞争力。
2.在短视频领域创业,高频打低频依然是王道。
3.躺在原来的优越感上,真的耽误事。
当然,就表面上来看,还没法武断上述两人的综合实力和成绩。但在声量和能交付的产品上,薛辉明显胜一筹。
我个人觉得,这里面有”优越感“在作祟。圆圆骨子里多少有些觉得自己缔造了一个时代的小骄傲,另外在奥美长期训练的提案和雄辩的技能,说到关键点的时候就会有些咄咄逼人。但真落在创业和战术打法上来看,真的是后劲不足。
我们生活中的优越感到底是什么呢?
我觉得:
1.是存量成果证明带来的超自信。
2.先天优势、阶级差异。
3.一种带有惯性的完美自恋。
生活中没有人期望自己比别人差,甚至有人会伪装出一种优越感来迷惑市场来博取收益。譬如前段时间上海名媛拼酒店拼丝袜,最终就为发一条小红书。
更奇怪的是,当我们迷惑市场久了,自己都会渐渐相信自己就是那样的人。所谓成功学里教授的:你的行为举止像个成功者,才能最终成功。
这话可能在某一阶段多提振士气有用,但是对根本解决问题可能更是泥沙上的城堡一推就倒。
反观批判下我自己的优越感吧!
第一种表现就是爱把”知道“当成”了解“来贩卖。根子还是没有把握住”定“下来做一件事的安全感。
第二种是把曾经小镇家庭地位的尊重当做基因层面不变的先发优势。
第三种是把多上了几天班,有过点场面见识当成职场核心竞争力来看待。
第四种是觉得英语发音还凑合,所以会觉得自己莫名其妙应该”洋大上“。瞧不上流汗接地气的辛苦活。
第五种是当学会一点东西后,就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诞生了蜜汁自信。觉得都没啥了不起,死磕都能学会。
伴随着40岁的到来,人生并没有想象中该有的按部就班顺遂。我才逐步发觉,很多事情是潜意识里的错配造成的。
去年考驾照发生的一些小事,才让我开始正视这个问题:
1.长期没学驾照是因为恐惧,莫名担心自己一定会是马路杀手。(平常一想问题就会心不在焉)
2.曾经通过了科目一,因搁置太久重考直接挂了。这才发觉自己还真是玻璃心,外加全能自恋。
3.科目二因为教练耐心一把过,科目三换教练比较暴躁,结果又挂了。发觉自己太关注表现一个完美的自我,一旦面子挂不住,就会影响到核心工作。
我觉得鼓吹逆商,不如提醒自己锻炼平常心。
接受自己的屌丝身份,资质平庸。
逆商越鼓吹可能会越拧巴,越需要抗争。这种反复调动能量和心力去抗击的做法,可能压根就折腾不了几次,造成的挫败会更深。
要接受:
一开始就是做不好,总有事搞不定,心想不一定事成。
这才是务实的中年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