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周五,一只不记事的猪在书馆仅有的新书里面挑来挑去,挑了本长得好看的(就是这么肤浅)——沈从文的《龙凤艺术》。
为什么好看呢?因为厚重、大气、精装,主要是还没拆封(捂脸)。单从皮相来说——本书四百多页篇幅,优质光洁纸张,大量珍稀优美文物图片。摸起来的手感不错,哈哈哈。
要说读了有什么感受?一个字儿——看不懂。
我还纳闷儿沈从文怎么写这种历史考据书?查了查:
沈从文(1902-1988),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上个世纪20年代,沈从文因创作《边城》等文学作品而与鲁迅、徐志摩等人齐名于文坛。1949年以后,他放弃了写作,转行研究古代文物。从此和坛子、罐子、绸子、缎子打交道近40年,成为文物考证、鉴赏的大师级人物。
他的学生汪曾祺,曾对老师放弃文学改行文物表示担心——沈先生能不能搞出名堂?
后来,汪曾祺松了一口气,因为他发现沈先生“能把抒情气质和科学条理完美地结合起来”,并且搞出成绩。
最厉害的,沈从文先生先后出版了——《从文赏玉》、《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这其中要数《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极专业、厚重。(上个周我和浩浩还有军军中午吃完饭,溜达到一家咖啡厅书店,真看到了这本书,当时没看究竟是谁写的,就是觉得有趣,原来是沈从文先生的著作。今天才发现我对书籍一直都是颜控,谁好看看谁,不然今天也不会挑了这本“龙凤艺术”,沈从文先生的审美观不是一般的高,哈哈哈。)
这本书粗略看了一下,有40多篇笔记、随笔、讲稿和学术论文,涉及器皿、织锦、服饰、书画和民俗文化等许多门类。有许多论题和我们的生活相关,比如“古代的镜子”、“从文物来谈谈古人的胡子问题”、“古人的穿衣打扮”、“过节和观灯”、“谈写字”……都是沈从文数十年的文物鉴赏经验和艺术感悟,主要是搭配了数百幅精美插图,非常直观。
作为一个写小说、散文非常厉害的作家,沈从文曾经写过许多优美的句子: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这句话浪漫至极)
“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方配活到这块土地上。”
“我一生从不相信权力,只相信智慧。”
但是在历史与文物研究这么枯燥的学科中,他竟然也是文笔优美,生动活泼。比如书中展示的清代青花鱼藻纹笔洗
他引用江南的民歌:“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来说明“如鱼得水”慢慢成为寓意夫妇感情和睦的词汇。
汪曾祺这样评价沈从文的文物研究:(以下为摘录)
“他搞的那些东西,陶瓷、漆器、丝绸、服饰,都是‘物’,但是他看到的是人,人的聪明,人的创造,人的艺术爱美心和坚持不懈的劳动。他说起这些东西时那样兴奋激动,赞叹不已。样子真是非常天真。
他搞的文物工作,我真想给它起一个名字,叫做‘抒情考古学’。
沈从文将后半生数十年的心血,全部凝练到了中国历史与文物研究。即使读不懂,我也会慢慢读完这本《龙凤艺术》。
最后援引沈从文先生的一段话结尾:
我从这方面对于这个民族在一段长长的年份中,用一片颜色,一把线,一块青铜或一堆泥土,以及一组文字,加上自己生命作成的种种艺术,皆得了一个初步普遍的认识。由于这点初步知识,使一个以鉴赏人类生活与自然现象为生的乡下人,进而对于人类智慧光辉的领会,发生了极宽泛而深切的兴味。——沈从文
PS:今天突然意识到,“好脑子不如烂笔头这件事”,下班前将工作梳理了一遍,觉得重要的事项都已经完成,六点就走了。结果有一件比较紧急的事情疏忽了,原因就是优先级排序排在后面,没有记在工作笔记本上,以至于忘记了。像沈从文先生这样的天才都不断的积累,不断的记录,我等凡人更不用说了(捂脸表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