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煮余生118:痴人痴语

作者: 鱼然然妈妈 | 来源:发表于2020-09-18 11:06 被阅读0次

    早起,早起似乎已成了习惯。某人曾说我,懒,且太懒,尤其是早上,就是不肯起床。事实上并非如此,只要心里有事,我还是比较勤快的。嘿嘿,自吹一下,也不犯法。

    花了一些零零散散的时间,我终于将张爱玲的十篇经典散文读完了。其实,张爱玲的几十篇散文,称得上经典的又何止这些,暂且,按照网络上的定论,我也就这么说了。这,无关紧要,喜欢,便是经典。

    这十篇散文,有长有短,且短小得离奇。有些,可能上海方言较重,我还不能弄个清爽。近七千五百字的阅读,受益匪浅,那是自然的。名家就是名家,你不得不承认呀!暂且,我先说说下面这五篇给我留下来的印象。

    在《夜营的喇叭 》里,作者说,由于那个军营离家不远,因此,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喇叭声里总会传来熟悉的调子。跳动的音符,舒缓的旋律,让一座喧闹的大城市瞬间安静了下来......然而,忙碌的姑姑却“没留心”。有时,就连那极低的声音,如细丝般的声响皆能传进作者的耳朵里来。她也曾怀疑过,那是听觉上的错误。可当外面的口哨声,响起喇叭的调子时,她的内心却是无比的喜悦与同情。这种孤独情愫的滋生,说不清道不明的。也只有生活于那个年代与那个家庭里的她才能够理会。

    《说胡萝卜》一文,很短很短。那是20世纪40年代写的文章,有点套路,看到什么东西,然后说以前这东西怎么怎么,再然后便又戛然而止(也就是张爱玲讽刺的“使人低徊不已”)。而那个姑姑呢,永远是一问三不知的。

    作者所写的上海人,似乎比较真实,上海人聪明,那是毋庸置疑的。作者安于生活里点点滴滴的寻常人事的品味,这与她的性别不无关系。但另一方面,这也是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所决定的。

    读张爱玲的书犹如看一条小溪,娓娓流过满是花红柳绿的两岸,即使遇着一两处突兀的山石、三五个湍急的湾,那碰击也是极温柔婉转——但你又绝不会觉得它肤浅,因为溪底有柔长的水草和招摇的小鱼……又如沐浴在夜深时的月色中,宁静、苍凉、缥缈,偶起的凉风吹在脸上,禁不住打个寒颤。

    在这个日益浮躁的尘世,我们渴望一种俗而雅,雅而俗,思之泪落而又穿越灵魂的感动——象张爱玲的《到底是上海人》里面的那些人一样:白与胖、“通”与“坏”着(坏得有分寸)......

    在《有几句话同读者说》一文里,我更看到了一个正直、坦荡的张爱玲。尤其喜欢此文中最后一节的描写:封面是请炎樱设计的。借用了晚清的一张时装仕女图,画作个女人幽幽地在那里弄骨牌,旁边坐着奶妈,抱着孩子,仿佛是晚饭后家常的一幕。可是栏杆外,很突兀地,有个比例不对的人形,像鬼魂出现似的,那是现代人,非常好奇地孜孜往里窥视。如果这画面有使人感到不安的地方,那也正是我希望造成的气氛。

    官场如此,文坛如此,这个尘世间的一切皆是如此:奇怪着,突兀着!

    “在外滩看见一个警察打人,没有缘故,只是一时兴起,挨打的是个十五六岁的穿得相当干净的孩子,棉袄棉裤,腰间系带。警察用的鞭,没看仔细,好像就是警棍头上的绳圈。"字里行间,作者的个性显现,很清晰,很分明。这种抱不平的心态,既让我担忧,又让我敬佩。那个世道,还是做个太平人来的太平。【图片/网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慢煮余生118:痴人痴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oody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