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心理工作室主题分享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想分享的是一位心理咨询师写的文章,感觉太具有代表性,特意分享给大家。原文如下:
表姐跟我诉苦,说外甥不太爱读书,让我帮忙教育他。
我给13岁的外甥打电话,苦口婆心地劝他:“你要好好学习。爸妈辛辛苦苦打工,省吃俭用,供你读书,就是想让你读出头啊!”挂完电话,我突然惊呆了。这不就是这么多年我最反感的,听到耳朵起茧的话吗?现在,从我自己嘴里冒出来了。多少80后,90后是听着这样的话长大的?
这种压死人不偿命的思想叫父母的付出感。我们,从小就是在父母付出感的汪洋中长大的。
前几天,一个高中生问我:“我到底要不要继续读高中?”我惊讶地问:“为什么说这种话?”她叹了口气,低声说:“我现在成绩不太好,学习很吃力。可是爸爸妈妈赚钱那么辛苦,我不知道以后能不能读大学回报他们。”
我沉默了,又是一个被付出感压垮的孩子。
不要轻易说“我为你付出了什么”低层次的父母,最喜欢用付出感来绑架孩子。对他们来说,随随便便说一句话很容易。“我为你付出那么多,你不好好读书怎么对得起我?”“含辛茹苦把你拉扯大,你考不上大学对得起谁?”“我那么辛苦还不是为了你,你这样怎么对得起我?”
每一句这种话的背后,其暗示是:“你对不起我,你有罪。”
负罪感太容易毁掉一个人了!在负罪感中长大的孩子,大脑带宽不足,认知层次较低。因为他们的思维被“回报父母”给占据了。父母是排在第一位的,完全高于他们自己。
2016年10月,江西赣州有一位15岁的少年在水库边自杀。这个孩子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家里有三个孩子,他排第二。他在遗书中说:“老爸老妈,我死是因为我知道自己的成绩差的太多了,不可能考上高中的,我也不想再给你们增加负担了。你们两人抚养我们三个一定很难,老哥和老弟成绩都好,老哥快毕业了,老弟也要高中了,我也曾经努力学习过,可是,无论如何我都无法集中精力在学习上。我最后放弃了。如果我还听得进课的话,我会努力学习,考上大学的,可是我不行。我不愿意做啃老的人,也不愿做一个社会上的败类,所以我选择死。”
这个15岁的花季少年,在如此脆弱的年龄,思考的全部是家长的负担。而一旦成绩达不到预期,就认为自己是没有价值的。可见这个家庭的教育已经愚昧到了何种程度!
同样在2016年8月,广东揭阳的一位19岁大一新生,因为被短信诈骗一万多元的学费和生活费,觉得对不起父母,留遗书自杀。这个可怜的孩子在遗书中写道:“很对不起你们,老妈,老爸。对不起,不能给你们养老送终了,还要让你们白发人送黑发人,徒添伤心。我知道老妈你一直对我希望很大,可是你女儿我最终还是要让你失望,为我的去世伤心一阵就把我忘了吧!就当没生过我这个女儿,老爸,老妈,很抱歉,却没能报答你们,下辈子再报答吧。老弟,你要听老爸老妈的的话,他们已老了,日后要靠你养老的,姐姐我没用,帮不了你,你要好好奋斗,早日实现老爸老妈建房子的心愿,要好好孝顺老爸老妈,不要让他们生气。”
看到了吗?负罪感已经完全占据了她的心智,令她不能从正常的角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心智缺失的人,解决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逃避。
无怪乎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自杀了。
自杀是最彻底的逃避。
不要轻易说“我为你付出了什么”家长给孩子灌输越多的付出感,孩子就滋生越多的负罪感。我做得不够好,我有罪。我不能报答你,我有罪。我闯祸了,我有罪。你受苦了,我有罪。
被负罪感包围的孩子,考虑问题总是“我这样做是不是给父母增加负担了”这一个出发点。想学一项技能,培训费好贵,爸妈负担那么重,还是算了。想继续进修,爸妈那么辛苦,还是早点工作赚钱吧。读大学要花好多钱,爸妈那么累,不如早点打工挣钱地好。
穷人思维就是这样产生的。
对父母的负罪感,让孩子考虑问题的时候,只能以父母的利益为出发点,并不能顾全大局。眼界和格局的差别,由此拉开。
讽刺地是,那些不停给孩子灌输付出感的父母,往往都是自身格局很低,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的人。他们不知道,他们随口念叨的那句“我这么辛苦地为你付出”就像紧箍咒一样,捆绑了孩子的人生。他们越念经,孩子的人生越低级。这就是穷人难以摆脱贫穷命运的根源。
爱,本质上是给予,而不是获取。但是太多的父母在给出爱时,都在索取回报。他们索求的,不是明码标价的物质,而是一种无形的,沉重的,无价的负罪感。
当父母成功地让孩子觉得亏欠自己的时候,他们才感到心安,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孩子终于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了。在这场关系中,不仅仅是父子关系,更重要的是,一个借方和一个贷方,一个审判者和一个罪徒的关系。
爱 ,不仅是本能,更是一门技术。
可惜我们的父母们,往往本能有余,技术不足。在亲子关系中,技术上的小小偏差可能就会造成孩子的终生遗憾。停止你的付出感,这才是爱的正确方式。
谢谢大家的参与,欢迎一起讨论,欢迎提出问题和话题。波波心理工作室每周都有话题与大家分享,欢迎加入“海南省心理咨询行业协会读书会”群
不要轻易说“我为你付出了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