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中国制造就是“廉价次品”的代名词,人们向往着一切外国产品,德国手表、美国手机、荷兰奶粉甚至日本马桶盖。人们一边对本国产品“怒其不争”,一边无法对国货保持信任。这一切让中国意识到,一个不懂得在科学发展这条道路上探索和创新的民族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样,一个缺乏探索和创新精神的国家终究会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要想实现伟大复兴,中国制造需要也必将也向着中国创造转变发展。
中国创造要以不断实践为基础。对品牌的需求来自于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及品味的追求,这对生产者提出了精益求精的要求,敦促企业不断实践创新,从制造走向创造。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令人敬佩的原因就在于他首先是一个长于质疑、英勇无畏的发现者。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国家,要想成就一番功绩,就需要拥有一股不断向上的动力,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力,由此推动人们自强不息,努力奋斗。这个动力的形成,正是基于不断实践和知识积累。中兴因缺乏核心芯片技术而受到美国限制,举步维艰摇摇欲坠的惨烈回忆仍然历历在目,而当美国妄图以“断供”手段遏制华为公司的发展,其处变不惊、从容淡定的“硬核”态度正是源于其坚实的技术储备。正是凭着未雨绸缪的态度,持续不断进行研发,牢牢掌握核心技术,华为才能“泰山崩于前而面色不改”。这也昭示了一个事实,企业产品需要跟上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人们需求的变化,才能恒久发展、而缺乏自身实力、缺乏实践创新的品牌最终会被市场淘汰。
中国创造要以工匠精神为支撑。2015年五一劳动节前夕,央视新闻频道播出了《大国工匠》系列节目,讲述了8个工匠“八双劳动的手”所缔造的“神话”。节目播出之后,很快引起社会热议,在不到十天的时间里,相关话题的微博阅读量就超过了3560次。而之所以人们会如此关注这些工匠,就是因为他们身上共同的闪光点—立足于本职工作,敬业奉献,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制造”的奇迹。有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总装厂高级技师高凤林,36年一直从事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攻克了200多项技术难关,焊接的焊缝总长度达到12万多米,没有出现过一次质量问题,这没有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显然是无法做到的,而中国创造需要的正是如此的坚持和细心作基石,方能使得创新稳固发展腾飞。
中国创造要以政府支持为后盾。科技创新不仅是头脑中的灵光闪现,还需要资金投入。扩日持久耗时耗力的科研项目对于物质也有着巨大需求,光靠个人极其难以维系,这也是为什么在经济落后的国家,科学技术难以取得全面而深入的成果。因此,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这一切是对企业创新发展的支持,是创新事业的强大后盾。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日新月异,但不变的是对科学探索和科技创新的那一份态度。科学的发展,靠的不仅仅是前人留下来的丰厚成果,更是后人的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要想实现创新,需要个人、企业集体、国家的共同努力。只要我们勇于尝试,坚持不懈,中国创造必将走向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