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考博英语
马哲史考试重点(标红版)

马哲史考试重点(标红版)

作者: 123逍遥游 | 来源:发表于2018-01-03 12:06 被阅读35次

    马哲史考试重点(标红版)

    By黄飞瑜

    Time:2018年1月3日

    Place:17号楼604

    1、历史原物关系:(历史发展的四要素)  p49

    首先,物质生产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这是“人们仅仅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一种历史活动,即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口生产。(人口繁衍)“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活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增殖。”

    其次,满足新的需要的再生产,即“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物质生产过程,也是生产新的需要,推动人们进行再生产的过程。

    第三,人们在生活的生产(包括物质生产和人口增殖)的过程中产生出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是由需要和生产方式决定的人们之间的物质关系,它的历史和人的历史一样长久。

    历史原物关系物质生产(人口繁衍)

    再生产

    双重关系:自然关系

    社会关系

    2.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   p50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认识,这是唯物史观的实质所在。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及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述他们产生的过程。唯物史观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个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这是历史观上的伟大变革。

    [if !supportLists]3.[endif]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p5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生产是改造自然的活动,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一定的生产力;另一方面,人们不能单独的、孤立的进行生产,必须联合起来,在生产中结合结合成一定的交往关系,也就是说生产关系。就是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构成生产关系的两个方面,人们只要进行生产,就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只有从这两个方面来考察,才能从整体上把握社会生产,也才能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历史上的不同所有制形式都是由生产力发展不同水平决定的,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力量,当生产关系不是和生产力发展时,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甚至破坏生产力。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新关系的形成过程

    阶段一: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把生产劳动看作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为揭示这一规律提供了前提。

    《神圣家族》明确提出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并得出接近于生产的社会关系思想。

    阶段二:

    《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马克思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探索取得了重要进展。在这里,马克思已开始把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形式区别开来。他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是资本阶段违反自己的意志而无意识地创造的,正像资本者的工业创造出无产阶级,创造出由无产阶级所体现的新的社会制度的力量一样。随着无产阶级和这种新生生产力的同时发展,必将炸毁已经成为“社会桎梏”的资本主义的“外壳”,砸碎无产阶级身上的“链锁”。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科学地表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原理。他们指出,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生产是改造自然的活动,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一定的生产力;另一方面,人们不能单独地、孤立地进行,必须联合起来,在生产中结合一定的交往关系,也即生产关系。就是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构成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人们只要进行生产,就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4.市民社会 p52

    实际上是后来使用的经济基础即“经济结构”、“生产关系的总和”的同义词

    市民社会: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到生产力的制约、同时也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

    它“包括各个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即一切物质活动和物质关系,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它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

    5.五种社会形态(第一次提出历史观) p53

    落部所有制、古代所有制、封建所有制、资本主义所有制和共产主义所有制

    6.批判蒲鲁东 p56

    马克思在批判蒲鲁东的这些观点时,进一步论证了生产力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他指出,社会的生产力固然是人们实践活动的结果,但它不是人们可以任意选择的。生产力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以往活动的结果。每一代人都利用前代人所创造的生产力为新的生产服务,并创造新的生产力,这就形成了人们的历史联系,形成人类历史。马克思在论述生产力的内容时还深刻指出,“在一切生产工具中,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段本身。”这就是说,生产力不仅是指人们通常所说的生产工具,而且包括革命阶级本身。从而充分肯定了作为历史主体的革命阶级在创造历史中的伟大作用,有力地驳斥了“社会天才”创造历史的英雄史观。

    7.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论证  p57

    社会的生产力固然是人们实践活动的结果,但他不是人们可以任意选择的。生产力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以往活动的结果。每一代人都利用前代人所创造的生产力为新的生产服务,并创造新的生产力,这就形成了人们的历史联系,形成人类历史。

    在《哲学的贫困》中,他首次对生产关系这个范畴做了规范化的使用,他指出“每一个社会中的生产关系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种统一的整体是在一定的生产力基础上形成的,又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的。.....到范畴。

    补充:

    P61《共产党宣言》

    8.唯物史观的完整表述  p74(重点)

    唯物史观的创立是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研究以及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剖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作为一个极为精炼而又完备的表述,并认为唯物史观的这些基本思想是他从研究经济学中得出并一经得出就用以指导经济学研究的基本结论。这个结论就是:“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9.商品拜物教  P79

    拜物教其本来的含义是指把自然界中的某一事物当作神灵来崇拜的原始宗教或迷信。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把商品看成仿佛具有自己的生命并支配着人的神秘物。这种观念和宗教迷信一样是虚幻的。因此马克思将这种观念称为商品拜物教。

    拜物教产生的根源“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与生产者之外的物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由于这种转换,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             

    拜物教的实质就是:它把人们自身的劳动的社会性质表现为商品的物的性质,把人们在生产中的社会关系表现为处于他们之外的物与物的关系。可见,商品拜物教这种社会意识实际上是对商品生产中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被颠倒和歪曲的反映。

    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被颠倒而反映的现象,

    任何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即使是像商品拜物教这种从颠倒、虚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观念也不过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种社会存在的反映而已。

    补充:(老师的话)

    教是一种观念。人们把他看成是神。拜物是一种普通的现象,是一种社会现实。

    资本主义的社会意识形态有哪些?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

    封建礼教确定之后,人都不能越过。

    孔子:六艺。8艺是天子才能享受的社会待遇。对礼教的讲究。

    自由平等人权是永恒的。但是一种虚假的社会形态。

    起到了历史的组作用。

    以神的名义来规定。皇帝是天子,是天的代言人。普通人是芸芸众生。天尊地卑,无法平等。

    君和臣,父子。把这些东西合法化。天地君亲师。孔乙己,穿长衫的。现在是平等交往。

    以前老师打学生是天经地义。需要严格要求。

    历史的意识形态就把他们做为一种永恒的。

    观念的真实内容在现实的生活。以前人都崇拜现实生活。

    马克思并不否定民主的真实性。但民主并不代表真正的自由平等。

    自由平等作为一种政治上的观念,来自于政治制度。但他的最终由物质生产活动决定的。

    商品是天生的平等。(资本主义社会,一切都商品化)

    在交换领域,那是天赋人权的国度。契约。政治契约是经济契约的表现。

    这样的自由平等不是真正的真实,有他虚伪的一面。更根本的,是来自于经济活动本身。

    一旦进入生产领域。

    一个是交换关系,一个是交往关系。

    交换是由生产决定的。

    生产关系决定交换关系。

    自然物有那样的神力。

    我只要崇拜他,他就保护你。

    抽象物发展成金钱。

    金钱的载体,是人与人关系。幽灵显现。本质不是内容。借助于某种躯体。幽灵显在商品上。黄金不是黄金。现在就变成数字。

    10.物的依赖性含义  p81

    在以典型的商品经济为基础的第二大社会形态中,人的发展也进入了第二个阶段。马克思指出,由于商品经济的繁荣以及分工和交换的发展,形成了一个货币对人统治的社会,即个人全面依赖于物的社会。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条件是相互分离的,生产的目的不是创造价值,而是为了创造交换价值。这种生产方式造成了共同体中那种人的依赖关系的彻底解体,并以此做为自己发展的基本前提。人不在是直接地依赖别人或者依赖某种共同体,而是依赖于物,依赖货币,这样,“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可以说是颠倒地表现出来的,就是说,表现为物和物之间的社会关系。”在资本主义这一社会形态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出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显示出了人的本质性力量,人不再是自然必然性的奴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显示出人相对于自然的独立性;同时也形成了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和全面的能力体系。资本不仅创造了以往无法比拟的生产力,而且创造了了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世界性的联系。这种物的联系无疑是“比单个人之间没有联系要好,或者比只是以自然血缘关系和统治服从关系为基础的地方性联系要好。”

    但另一方面,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又成为人自己创造出来的物的力量的奴隶,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生产财富的同时也生产着贫困,资本正是依靠劳动主体的生命力和全面发展能力来实现自己的增殖的。这样就必然会造成人类个体劳动的抽象化、片面化或退化与不断发展着的人类总体的对抗性矛盾。这一矛盾最终必然会导致人类历史的第二大形态为第三大形态所取代,人的发展也就由第二阶段进入到第三阶段。

    11.三阶段于五阶段的区别 p82最后

    在以产品经济为基础的共产主义社会形态中,生产的发展和财富的增长必然和人的全面发展相一致,从而人类全部力量的全面发展成为目的本身,其基本特征就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生产能力”

    [if !supportLists]12.[endif]资本论的方法论p83

    经济的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和母系社会

    不等同于人类社会形态。整个理论就消失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经济的社会形态:经济的作用,经济统治社会。

    普遍的金钱社会。

    全面物化的关系。

    P82(1.2段划线部分)

    片面化和退化

    一方面带来是社会的进步。一方面,是共产主义发展必不可少的阶段。

    能力能得到发展。

    怎么看资本主义:辩证的看到。异化的同时,全球化,普通的社会联系。(很重要)

     

                  

    [if !supportLists]13.[endif]恩格斯反杜林论的意义p107-

    15.主体之间关系的演变和人的发展的视角:

    三大社会形态理论。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首次提出了按照“前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共产主义”三大社会形态来揭示人类历史发展一般趋势的思想。

    第一大形态是“自然的共同体”。资本主义社会之前的各个历史阶段,人的依赖关系,是最初的社会形态,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隘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个人表现为不独立,自然联系等等使他成为一定的狭隘人群的附属物。第二大形态是“经济的结合体”,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造成人们之间普遍的物化关系。第三大形态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共产主义社会。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丰富内涵:第一,人的发展形态上:

    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全面的自由个性发展。第二,经济发展形式上: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第三,社会生活组织形式上:自然共同体-经济政治共同体-自由人联合体第四,所有制形式上:

    小私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未来共产主义公有制。

    16.三阶段与五阶段的区别 p82

    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三大形态的理论并没有否定他关于以生产关系或以所有制为依据划分社会形态的理论。事实上,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三大形态的理论虽然着眼点在于人的发展状况,但并没有脱离对一定社会形态中的生产关系或所有制的分析考察,而且是以此为基础的。

    17.抽象的方法:以抽象思维为特征的、辩证的逻辑方法。84页

    两种具体、两种道路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是思维由抽象概念向更加具体的概念运动的认识规律。这里所说的“具体”,不是感性的具体,而是理性的具体。这里所说的“抽象”,是指思维所把握的对象的一个侧面、一种规定,因而也是认识具体的一个步骤环节。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危抽象的规定”,即对感性具体加以分析而得到越来越简单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即从最简单的抽象规定出发,经过综合而达到对对象总体的完全再现。

    18.用抽象和具体的方法来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85页

    《资本论》第1卷还只是对资本主义这一复杂整体的一个侧面,即只是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所作的独立考察,它还需要由资本主义这一复杂整体的另一侧面,即资本流通过程来补充。因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从整体上来说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补充:130页

    126页第三段

    马克思晚年为什么转向人类学笔记

    修正主义

    中派:考茨基

    奥地利:西方马克思主义

    171页   哲学体系

    172页:基本原则。对立统一规律

    哲学笔记

    185页列宁:区别和相同

    186页(要好好看看)

    201页失误

    196页模式和评价(第2段)

    19.第二国际对马克思理解分化

    【一】反对马克思

       非马克思:非马起源于波恩斯坦(运动就是一切)

    【二】马克思主义苏联马克思主义苏马起源于普列汉诺夫(受恩格斯影响)

    中国马克思主义教科书基本是苏联马克思主义

    苏马、中马具有民族性、现代性

    苏马哲学体系完整性:第一原理,本质上是无人的历史观

            西方马克思主义西马起源于拉布里奥拉(强调实践性、主体性)卢卡奇、葛兰西

    西马批评苏联教条主义,根本不是人的能动性,

    批评将马克思主义固守,要从主体实践性出发,

    坚守主体性、实践性、历史性

                                       西马中心:人,反对脱离人的历史,脱离人

    【三】中立:西方马克思学

    20.《反杜林论》(一)杜林对马克思主义的攻击(1)攻击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学说,鼓吹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反对社会主义必须首先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摧毁其上层建筑,主张利用现存的政治经济制度、通过阶级合作来实现社会主义。(2)攻击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否定科学社会主义,攻击马克思的经济学,反对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3)攻击马克思主义哲学,拼凑折中主义、先验性和主观性的哲学体系:哲学导论、一般的世界模式论、关于自然原则的学说、关于人的学说。(4)目的:取代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二)对杜林的系统批判:批判了杜林的先验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点和方法。(1)杜林的先验主义:把先验的原则运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要求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服从这种先验的原则。(2)揭露了其伪科学性。认为他的观点都是空话胡说。《反杜林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的地位和影响。(意义)1,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系统化的标志:第一次全面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2,体系化的双重影响:(1)体系化是一种通俗化,有利于普及和推广马克思主义理论,适应了社会主义政党和工人群众的需要(2)体系化带来实证化倾向、本体论色彩,导致后来第二国际实证主义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一)含义:

    1、抽象的方法:以抽象思维为特征、辩证的逻辑方法。

    2、具体:对现实经验材料研究基础上,形成各种科学概念和范畴。

    3、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根据概念发展所变现出来的连贯性,将它们逻辑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具体的理性的东西。

    (二)性质:是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它借鉴、又区别于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方法。

    (三)内容:1,概念:①具体不是感性具体,而是指思维具体、理性具体,它是许多规定性的综合、多样性的统一。②③抽象:指思维所把握对象的一个侧面、一种规定,是认识具体的一个步骤环节。作为思维进程起点的抽象,是思维对感性具体加工整理的结果。2、人类认识的两条道路:①第一,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②第二,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即从最简单的抽象规定出发,经过综合而达到对对象总体的完全再现。后一种方法显然是科学上正确的方法。

    �'���6����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马哲史考试重点(标红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orhn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