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林海音的《窃读记》,眼前仿佛出现了那个小心翼翼躲在书店一角的小姑娘。
她并没有做什么坏事,只是想把手里的书一口气读完。可惜,大部分时候她是做不到的。
因为书店的老板总会用他那双鹰般锐利的眼睛快速地巡视那些只看不买的客人,一旦发现,他就会用极其不耐烦的语气驱赶道:“你到底买不买啊?不买就赶紧走!”
可怜的女孩子只能羞愧地低下头,把书摆放好然后匆匆离开。她哪里有钱买啊,父亲早逝,家里还有一群人等饭吃,买书对于她来说,实在是一件太过奢侈的事。
本来已经打定主意再也不去看书了,但不用多久这样的决心便又会动摇,那些书里面的情节仿佛在冲她招手,呼唤着她,诱惑着她。
于是又想到一个好方法,每天多去几个书店,每个书店只读一小段时间,这样就不会引起别人的注意了。
如果恰好哪个书店里有很多客人,她就会在心里窃喜,因为这就意味着她可以在这里多待一会儿了,老板要忙着招待那些买书的人。
当然也有觉得温暖的时候,去找一本心心念念看了一半的书,却发现已经卖完了,本来沮丧得不行,突然店员把那本书递了过来,说知道她想看,特意留了一本。
看着林海音的文字,既觉得有点心酸,又发自内心地为她欢喜,想到我是她这个年纪的时候,也是那样爱看书。
八岁以前我和爷爷奶奶住在乡里,当时调皮得像个男孩子,每天跟着小伙伴出去爬树摸鱼,但如果看到了自己喜欢的书,也是能坐下来一口气读完的。
那时候哪有这么多课外书啊,我就把堂姐们扔在家里的旧语文书翻了个遍,还跑去亲戚家借书,他们家出了三个大学生,家里的书自然受不了。
还记得看的第一本外国小说是《羊脂球》,那个年纪的我怎么可能看得懂啊,但心里也会隐隐约约为那个外号叫作“羊脂球”的妓女感到难过。
后来还看了《汤姆叔叔的小屋》,同样让我产生了“好人没好报”的感觉,但那时还不足以让我联想到这些都是由当时的社会背景导致的,毕竟还是太小了。
又过了几年,父母把我接到了身边,我从乡里的学校转到了城里,一向天不怕地不怕的我居然产生了深深的自卑感,好在阅读拯救了我,只有在书的海洋里,我才觉得自由。
不过当时父母并不赞同我看课外书,觉得会影响学习,自然不会出钱给我买书,我只能到处找同学借。
有一次好不容易借来了《哈利波特》,结果同学说第二天就要还给他。那么厚的一本啊,一天怎么可能看得完?我只好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结果被我妈发现了,掀开被子的那一刹那我差点没被吓死。
好在和我妈解释清楚了之后她倒没有责怪我,只是提醒我以后不能这样看书了,会把眼睛看瞎的。
但这句提醒很快被我抛在了脑后,因为我实在太喜欢看书了。我当然没有看瞎,但确实过早地近视了,从此以后再也离不开眼镜了。
现在我长大了,还是非常享受阅读的乐趣,不过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了,要工作,要带娃,要做家务……
虽然有点难,但我还是会一直坚持读书的,希望可以像写作一样,一直读到一百岁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