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这本书第二版于2014年,当时,人们在互联网上自我表现的机会越来越多,在各种平台上随时公开自己的心情和体验,这种社会媒介的强大力量方兴未艾。
人们如何了解自己,如何展示自己,这些都是“自我”的研究范畴,当然“自我”的范畴还包括:自我认识和感知是如何发展的,自我认知对行为有何主导作用,如何才能改变自我认知,让人们更加幸福和满足。
《自我》这本书是关于“自我”研究的教科书,它主题是心理学的自我研究,主要是人们知识和感知自己的方式。
我选这本的原因首先是它的每一条论点都有实验研究支持,能真正的获得知识。而且,这本书的结构也非常清晰,通俗易懂。
读一章大概需要半个小时,这本书共10章,十天就能读完。 先从前言开始: 假设你随机选取一群人问她们:“与大部分人相比较,你有多聪明?”按照常理,应该有一半的人说她们比别人聪明,而应该有另一半人说她们不如别人聪明。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相反,大多数人都会说自己比别人更聪明。 而且,这种优于平均效应出现的非常广泛,在才华、技能和人格特质等方面都会有所表现。研究显示(Brown, 2012),人们认为自己比别人更受人尊敬、更有道德和更加善良;更为能干、更有资格和才华;更为忠诚、慈悲和有同情心。人们甚至认为自己更有韧性,同时较少受到人类意志薄弱和缺点的影响。
这被称为“自我提升偏差”。 自我提升偏差也存在于理想伴侣的选择上,一项实验假设“人们会寻找与自己相像的恋人。”为了验证这一假设,先请人们在各种特质上描述自己及心目中的理想伴侣。然后利用混合模型来考察这两种判断之间的关联。
不出所料,数据表明存在一种基本倾向:人们创造出的理想伴侣形象与自己的形象非常匹配。而且,这种倾向在非常喜欢自己的参与者(高自尊)身上更强。而在那些自我感觉更为矛盾的参与者(低自尊)身上更弱。
简言之,你越喜欢自己,就越希望恋人是(略好于)自己的翻版。 这个结论还挺符合传统观念“门当户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