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学习能力的说明

学习能力的说明

作者: 凉凉小茶馆 | 来源:发表于2019-03-07 23:03 被阅读0次

    内容概要:

    看书积累考点-整理成为网络-停课补充网络-复习默写网络-题海检验网络-计算考试时间

    看书—网络—听课—大纲—做题—复习大纲—复习真题

    一门课一门课的完成,打造铁通一块的知识网络。

    今天高考,反思一下笔者学生时代的对学习的认知误区,同时重新理解了学神的思考方式和学习目标,迎接CFA的考试。

    没编目,没难度,不复习,乱做题。

    勤整理,要攻城,列计划,求真题。

    这项考试是我事业的起点,也是我金融知识体系构建的底层逻辑,我现在所需要做的就是死撑在所做的计划上面不动摇。

    有几个误区是学渣一直都在犯的错:

    停留在东张西望积累知识的伪学习状态,堆放碎片化的废料,不梳理,不编目,不系统;

    只学自己感兴趣的,或者说难度低的东西,浮躁的把有难度的一概略过,解决方案是,第一时间解决遇到的问题;

    不复习,知识不会下沉,调取知识有难度。大部分学到被遗忘,解决方案是,重排事务优先级,把复习纳入循环中;

    不懂得做题的目的,盲目刷题,找不到考点和考察方式,从而进一步补充考纲表;

    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在没有优势的学校中,大家都不知道,但决定差距的是大部分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重新梳理了学习的底层逻辑:

    1 堆放和理解

    学渣一般是处于一种“伪学习”的状态:学而不思,堆放废料。

    所谓伪学习就是不断往一个地方堆放各种建筑材料,却从来不盖房子。盲目积累知识的结果是,将头脑变成了一个堆积各种废旧建筑材料的垃圾场。或者说一直往一个所谓的图书馆搬书,却没有给书编目的方法,最后这个图书馆是没有用的。因为当你要找某本书的时候,如同不存在,说到底也就算个装旧书的仓库,仅此而已。

    系统化的学习,就是通过接触陌生的、新鲜的、具有挑战性的、感到不适的知识,扩充知识体系。首先面对的是自己的浅薄和不堪,直面新知识网络的程度越高,知识体系就构建的越容易。找到一种微创的不适感,才是内部驱动力的本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大本营,那么如何去扩充自己的底盘呢?就是从自己的大本营出发,去讨伐对手。我们之所以能够出征,是因为有一个根据地,而且打仗的时候还要回到大本营休息,补充给养,以逸待劳再出击。学习就是从一个领域的核心知识出发,向外探索并接触新知识、新事物。随后你要返回知识大本营,重新整合了解的片段,再次出发征服新的领地。

    通过多次重复将新的知识转化成意识的自动化,专业技能也就形成了。因此本质不在于积累新的知识,而在于内化信息的片段,让原有的解释网络受到撞击感到创伤,就会处促发一种叫知识的自我补偿机制。

    因为遭遇挑战有危机感,就会产生一种期待。这时候很自然的放弃原有的认知,新的认知就会趁虚而入,这才叫学习。

    2 只学容易的东西

    同学们在一个班里学习,同样是知识,有些人不仅知识丰富,而且融会贯通,有些人天天发愤图强,成绩却总提不上去。但是一个班里的成绩排名却是稳定的,为什么存在这种差距?因为学渣的努力,只停留在知识的舒适区,也就是说,只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可以说是毫无难度的知识,偏科学生的问题就出在这里。拼命努力做相同的尝试,却希望有不同的结果,这可能吗?

    换句话说,只要原有的认知没有受到压力,没有受到挑战,没有受到创伤,强健的知识体系是没办法建立起来的。因为首先面对的是自己的不堪,颠覆原有认知会有一定程度的不适,徒步登山时运动肌肉被撕裂的酸痛感。,刻意寻找离舒适区不远的不平衡,然后通过微创的恢复重新构建这个不平衡,并维持在这个状态,这就是节奏感,给我的图书馆认真编目,让原有的认知感受到压力,感受到挑战,感受到创伤,把状态锚钉到一种轻微难受的不平衡。

    走马观花的学习最容易进入为学习的误区。我们所说的,攻城拔寨,最重要的是不能绕过大城市,遇到困难不能绕道,总是让自己的智力与那些小村庄、小城镇时的知识相处,就不可能构建系统完整的知识网络。学习的目的就是补充不完善的知识网,所谓的结硬寨,打呆仗,而不是停留在舒适区自我满足。

    说到底就是找不自在。让自己意识到原有的解释系统的缺陷和不完善。然后产生强烈的期待和渴望。比新的认知和信息留出位置。这种危机感是学习的起点,假想敌的本质就是学习的目标。

    3 复习和下沉

    网络时代的人总是处于一种焦虑的状态,怕错过信息的显性行为就是刷朋友圈、刷微博,然后不断的收藏,然而在收藏的同时就是遗忘的开始。且不说毫无意义的信息,系统知识网络的构造也是需要复习的。所以孔夫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习就是重复。在重复的过程中建立新的链接,把每一个新的知识汇入内在的信息网络中,以备随时调用,离开学而不习这遗忘的陷阱。

    4 做题和考纲

    学习围绕考试,考试围绕考纲。所谓高效率,是根据考纲打造知识网络:第一列,自己能能记起来的考纲。第二列,每条考纲下对应的考点。第三列,每个考点一下对应的题型。这张表,就是你当前的学习状态,列的越全、越准,考试成绩越好。这张表,是你的学习目标,把缺的地方补全,生的地方做熟,才是努力的方向。这张表,是衡量题目的标准。

    刷艰深冷僻的题目来寻找安全感,也是一种低效。一道题目,在表内对不上号,或过于另类,则不重要。这张表,是考试时的定心丸。即使没能掌握所有考点,考试时遇到难题,也可以快速决定是硬扣,还是跳过,不影响进度。遇到超纲的题目,也不影响心情。总之,我们花的时间,应当反映在这张表上。

    这两条线走向的结果是一致的,就是在复习的时候,着重看哪些知识点是重点考察的,在做题的时候,着重看这些知识点是怎么考察的,这张表越细致,成绩就会越高。所以,盲目做题是无效的,不能为了做题而做题。做题的时候要想明白总结出来就是,考点是什么,考察当时是什么,容易出什么样的题型。

    5 信息滤网和做事优先级

    动力和焦虑感同在,有了动力就要想明白信息滤网,删除那些随大流的东西。比如说我从来不去凑热闹,当一个东西很火的时候,我总感觉有个坑。像微博,朋友圈,知乎这种可以轻松达到舒适状态的信息源,不要碰。让自己处于一种不躁的状态。就不要去接受那些刺激的信息流。

    6创造环境:减少不必要的选择

    在非常舒适的环境下,时间会因为放松的状态而快速的流逝,创造环境就是减少那些非目标的舒适选择,“路径依赖”是个非常神奇的概念:一旦关键点被决定,只是顺着惯性往下走就可以到达目标了。对环境的控制要做到以下几点:

    在环境中只有必要的条件就可以了,如无必要勿增实体,一本书一支笔一个计算器即可;

    先把自己扔到人群中去,你都不会再好意思偷懒—找到约束环境,让他律代替自律;

    测试自己的看书速度,或者听课速度,用这个时间区间找到节奏感,保持匀速和效率,就知道自己所在地图的什么位置,什么时候能够到达目标,主动打断状态休息,保持效率。学习60—90分钟,主动休息10~15分钟,保持这个节奏人就很难累;

    对难度过高的事情要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能量补充;

    全身没有能量的时候,唯有咖啡,冥想,阅读,音乐,阳光能带给人力量。如果说运动的力量,在于消耗存量,特别是浮躁的力量,洗澡之后让人更高效的休息。

    必要的环境选择:

    舒适的灯光/冥想.

    合适的音乐/安静或白噪音的背景声(让自己安静下来).

    运动后自身的浮躁力量被消耗掉.

    书,笔,笔记.

    7进度条&反馈点:

    把终局模型引进来,先干什么、后干什么、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都非常清楚了。从后向前的逆推能力,让你知道自己在哪里,目标在哪里,再去找到反馈点,反馈点是意志力的加油站!意志力是体力的一部分,游戏中反馈点都已经被设计好了,抖音知乎上的反馈点也都设计好了,刷完这一个还有下一个~学习就不一样了,很累,需要自己设计,需要时间规划,需要体力调节~真是的反馈,才能获得真实的迭代。

    计划是铁轨,是你目力所及的极限。一个计划最重要的是两点:1 对目标的分解,2 对反馈的设置,中有反馈才可以,没有反馈就会变疲惫或无聊。及时反馈,能立马得到行动的好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持续的正反馈,人就会怀疑自己当前从事的有效性。想来语言环境对语言学习的反馈就是即刻的,现学现用也就是效率最高的的策略,没有之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习能力的说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ovf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