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为弗居,是以不去。
《道德经》
我是教师,即使读《道德经》也习惯于从教育的角度去理解。我们今天的教育既包抬学校教育,也包抬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老子说:“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我们发现,作为职业教育者的老师,做得最好,而一回到家庭,往往是鸡飞狗跳、一地鸡毛。为什么会这样?可能还是因为家长不明白“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的道理吧!所以,家庭教育要比学校教育更难。
总的来说,难在几点:第一是父母观念的改变与提升。教育是一门科学,而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常说,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老师,这是因为父母的榜样作用会在无形中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影响。孩子在幼儿时,对父母是其依赖的,但随着年龄增长与知识增加,他们终究要学会质疑、思考与判断,产生不同于父母的观点。面对有奇思怪想的儿女该怎么做是摆在每位父母面前的问题。实话实说,养育孩子还真不是“在锅里多添一瓢水”那么简单。是的,孩子每天在成长,而父母不学习的话,还真不配去评价孩子做的事。
第二是排除外在因素的干扰。与年轻父母相比,上一代人观念更难改变。由于自己年轻时吃过苦,爷爷奶奶往往会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完全倾注在下一辈人身上,这种情况下,必然会与父母甚至老师的教育理念产生冲突。而实际上,由于是自己的父母,他们的工作比起教育起子女来更是难加难。朋友说,这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我开始认为言重了,但回头一想,可不是这样?在管理孩子的问题上,年轻的父母往往像“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以至于在管理孩子的问题上,经常举步维艰。就像很多家长反应的,无论孩子在学校表现得再好,只要一回家,老师教的规矩在转瞬间就会化作乌有。这其间,爷爷奶奶往往“功不可没”。
第三就是父母的无私。我们常说“父爱如山”,也常常赞誉母爱的无私。但是,“无私”就一定好吗?这里的好,自然指的是孩子的健康成长。这其是是一个值商榷的问题。我就见过这种特别勤快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总是能想孩子之所想,急孩子之所急。这样的父母不好吗?好,当然好。但是好的过了头,那就是伤害。对于很多孩子而言,他们需要的不是保姆或保镖,而是理解与尊重、肯定与鼓励,是在他们迷茫时能够为他们指点迷津的师长。
正因为″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更需要父母明白″长而不宰″的道理,作为家长或许按照″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原则来做事,会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略有所成吧!
谈论别人其实也是在说自己。旿夜,一人独自诵读《道德经》第二章。良久,感悟颇深。自觉在家庭教育中有不少失策之处。“亡羊补牢,犹为未晚”,改变自己,也许能找出突破家庭教育的困境的那个薄弱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