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习惯何不是一种美?文章的构成不仅仅是那一连串的字,这种习惯也是文章的一部分,慢慢地,它不能叫习惯了。因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干脆定个规矩吧,这就是格式。
不仅是诗,文章大都如此。
在信中,它显头露尾,寄托一部分我们对对方的情感。从前情人们相互写信,左上角会写‘致 ――’(to dear ...),右下角会写‘你的――’(by your ...)。看看仿佛牛郎织女隔着文字鹊桥。你且瞧且想,那一个个没有方块拘束着的字是多么灵动,难道不像一只只小喜鹊上下扑扇着墨般的羽翼?这又于不知不觉间给恋人的通信间增添些美好的期盼。读完信,两人终相会。
名人墨客的散文集里,它总是静静地躺在文章末尾下方,有时间,有地点,有出自的文集。我爱看徐志摩的散文,那种‘跑野马’的风味和‘浓的化不开’的情绪使我常常淡忘了他的诗。享受他字里行间真心的清水洗涤,也不忘总结一些文章的写作时间,联系一下当时国内的公车上书,维新变法啊,辛亥革命呀,新文化运动啊,国民大革命啊,对历史的感知便更加立体了,(我好像随着作者的思绪穿越了去,那种逼真是任何影视剧都模仿不来的。)我一直认为,历史的学习离不开大量的阅读,其实文科类都是如此。

今天模考一道古文题,见了之后满心欢喜,甚觉与《小石潭记》相似。谁知20题与我如此有缘,八年级学《小石潭记》时,不禁眼前一亮:少有古文会回归俗世记录些琐事,这些当时的琐事,殊不知是后世考古的宝藏。其实这些‘无关痛痒’的文字本身没有什么艺术,但是作者由心而发,既觉必要,则有些许意蕴,或暗示欣喜,或暗示忧愁,或随心而谈,或期望后来回顾时记忆犹新,总之,它也是文章的一部分,也有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