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案例说理的方法,估计源自20实际80年代中气球哈佛商学院首创的“案例教学法”。这种方法固然先进,但是也有局限,在使用案例说明道理的时候,要时刻注意案例和结论之间的实际逻辑关系,避免以偏概全。
2、所谓的“情商”,从根源上朴素的看,时间还是思考能力的问题。
3、要意识到对立论证的存在,应该是“哪一个更合理、更现实就接受哪一个”,而非“哪一个更积极就接受哪一个”,后者只是自我欺骗而已。
4、那个广为流传 牧师想讲稿思路受到儿子拼图启发的故事,原本是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是正确的,那他的世界就是正确的。实际上逻辑是混乱的。
能符合逻辑的道理是:换一个角度,也许能找到很简单的方法来解决复杂的问题。避免张冠李戴。
5、发思能力是人类独有的能力之一。在现实生活中要分清“道理“和”感悟”之间的巨大差异。别人给的建议是基于哪个出发点。
6、自利性偏差:人类普遍拥有的一个认知偏差就是把成功归咎于自己,把失败贵九月别人或者坏运气。
7、与其关注成功者,不妨反其道而行,从失败者身上汲取经验。
成功背后的东西很难看清楚,真实性也很难判断,他们又会有意无意的美化和包装他们的经验。这一切,都在干扰判断。
8、人家说什么你就信什么,挺傻的。只有经过自己的仔细分辨,真正成功者的宝贵经验才是无价的。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除了多花心思分辨,另一方面要多花时间真正了解自己。
9、人类喜欢用善恶区分一切,实际没有实际意义,更有意义的区分是“强”和“弱”。这才是自然界中真正存在的质,"善“与“恶”只是弱者一厢情愿的定义。
10、人人都要弱点,因为人人都会恐惧。恐惧需要客服,勇气需要培养。”培养”可以换种说法“积累“。勇气和智慧一样,可以依靠后天的积累获得。
一个人的强和弱,实际上相当于他的勇气减去他恐惧之后的分值。分值为正,则是强,反之。
11、摆脱“自以为是”陷阱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正是自己的抗拒,因为恐惧永远存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