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过程中,企业需要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从而实现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政府大力倡导“工匠精神”,引来众多专家学者的讨论。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也描绘了理想的前景。有的从中国历史文化说起,证明老祖宗的工艺非凡;有的从高端产业展望,以此来展望转型后的未来;还有的感叹现代人没有追求,缺乏奉献的精神,如此等等。但我想最重要的事情,是要正视一个基本的事实,即:工匠是人。观察一下现在的中国企业,基本上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对普通生产者——即一线工人,也就是产生工匠的群体——的关注是远远不够的。举个都熟知的例子,大家都知道,“五一劳动奖章”是对劳动者最高的国家鉴赏。可是长久以来,获奖者中间有相当一部分是厂长、经理、董事长之类的人。我们不否认,他们也都是劳动者,也创造了很多的价值。但相对于普通一线工人来说,“五一劳动奖章” 似乎不应该是他们应该拿的。因为他们有很多被奖励的渠道,有更多的被奖励的机会,比如“优秀厂长、经理”了,“优秀企业家”,“某某行业突出贡献者”了等等。至于“五一劳动奖章“这个荣誉,就别跟咱们的普通劳动者争了呗。
对于80后、90后这些年轻一代的工人来说,“技术革新”、“攻关小组”等名词,好像很少听说过,就是60后、70后,那些激情的岁月也只有在老电影中才能重温一下。不得不承认,现代化技术应用广泛的今天,企业的经营理念日新月异。单说有代表性的国有企业,经营上的口号不是国内领先,就是跟国际接轨。管理方式也是运动式的,今年搞“三位一体”,明年就搞“五个集中”,反正都是不重样,绝对的中心任务,必须是全员动员。对普通生产者来说,不要求你思考,只要求你服从。今天你们五个人一个班,后天你们十个人又一个组。没完没了的竞聘,名目繁多的考核,花样层出不穷,好像针对的不是产品,而是对待工人个人,搞得人们心烦意乱,不知所措。这是真的要提高企业的效率,或是某些人以此来谋取什么东西,还真的搞不清楚。但只要稍微皱皱眉头,人们就会惊讶的发现,去年搞的竞聘把前年的定编给否定了,而今年搞的整合又把去年搞的竞聘给否定了。其结果是把和谐的劳动关系给弄严肃了,简单的工作环节给整复杂了。广大基层的劳动者疲于应付,还有心思考虑技术吗?还有心情考虑提高吗?有的国有企业中,中层干部就像个官员,而不是业务骨干、生产能手。他们可以不懂业务,也必然不尊重普通的劳动者,而仅仅把劳动者当做会生产的机器人,因为他们的升迁与这两者无关。可机器人不是创新者,它是创新的成果。
有人说,人家德国、日本的工人,咋那么有创新精神呢?我们了解到的,是他们敬业,工作时心无旁骛。它们是发达国家,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比较公平高效,普通劳动者的后顾之忧较少。后顾之忧少,工作时怎能不心无旁骛,这就是所说的敬业呗。也难怪人家的生产的汽车、机器是那么精致,电饭煲、马桶盖是那么温情了。我们是发展中国家,而且还是最大的,一些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社保基金有时亏空,有时还被挪用。偏偏咱的文明程度又是相当的高,处处体现出中国特色,家事国事天下事,都得操心。刚想完儿子结婚的房子,还得考虑孙子的上学的学校,股市吧是那样式的,物价也是那样式的,而收入又是这样式的。闹心的事还真不少。因此,培育“工匠精神”的土壤,调动广大普通劳动者的积极性,就是当前尤为重要的事情了。
首先应该做的,是真正树立“以人为本”——以普通劳动者为本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倡的内容之一,就是文明和谐、平等公正的理念。尊重普通劳动者,应该成为社会的共识。企业创新发展离不开普通劳动者的敬业精神,而只有受到尊重的人,才能极大地发挥敬业爱岗的热情,产生出创新钻研的动力。
其次还要创造全社会的激励创新的环境,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当然这是与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是个长期的任务。我们对此有深深的期待,引进人才,激励人才,要调整政策,使社会发展进步及物质文明的成果,让普通劳动者有感,觉得他们的工作得到尊重,奉献有所回报,价值有所实现。
再有就是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提倡节俭、奉献,摒弃奢侈、浮夸。使舆论由崇尚精英文化、成功人士,向关注普通人的生活靠近。
时刻记住:“工匠”是人,是普通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