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36岁了,人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还不会任何一种乐器。这让我感觉我的人生失去了大半。我计划60岁开始学习,但那未免也太晚了,没什么天赋也没有环境的人,想要在60岁学会,估计我从现在就要开始练习了。
非专业认识为什么非要去学乐器呢?
我的答案是:
1.打开艺术鉴赏之门。
虽然不会乐器 也不影响我们欣赏优美的音乐,但是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人们的好奇心,天生就想知道美好的事物是怎么来的。如果自己学会一种乐器,了解一定的乐理知识,就能获得通往艺术世界的钥匙。而且音乐和美术,在某种层面上是相通的。了解音乐,学会演奏音乐,无疑是与音乐或艺术时间接触的最好途径。
2.掌握交流的“语言”
音乐,就像语言一样,是一种交流的工具能够跨越时代,跨越国界和民族,跨越文化和阶层,传递情感,交流信息。
就像我每每听到我们的国歌想起,就感觉热血沸腾,热泪盈眶!这是很多其他的表达所不能达到的深刻的影响。
如果我们会一种乐器,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用音乐与他人互动,拉进距离增进感情,说不定会遇见“知音”。
3.完善知识体系,扩大认知边界。
孔夫子所言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乐,排名第二。想必非常重要。从古至今,音乐都与我们的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个人的发展而言也是一样。孔夫子当你所言六艺,也是让大家能够通过不同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综合起来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换到如今就像查理·芒格的“多元思维模型”。查理芒格认为,每个学科都是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去切入了解这个世界,都是一个摸象的瞎子。要对世界有真实的了解,就必须掌握多个学科的核心思维方式。音乐也是一种思考维度,在人生中必不可少。
4.做个好榜样,培养好孩子
父母都不懂乐器,很难培养出爱音乐,会演奏的孩子。我们小时候没有条件学习,现在的孩子们有这个条件,但父母如果对任何乐器和乐理都不懂,那引导孩子练习也会是非常困难的事。
很多朋友在陪孩子练琴时有这样的经历:自己看娃弹得很认真,听着也挺美的(反正自己不会,孩子学了总比自己好),但老师一看就这不对,那不对。这样的尴尬可真不少。
另外,家长不会乐器,孩子没有音乐环境,也很难对音乐感兴趣,学了除了考级,参赛,没有用武之地。所以我们除了要有“书香家庭”之外,还应该有个“音乐之家”。给孩子多维的体验,才能培养出多元化的孩子。
5.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学习任何乐器都少不了一番苦练。这不仅能够磨炼我们的意志,也能在成功之后收获成就感和技能。当我们独自一人,可以与琴为伴,只为自己而奏。当我们与他人相聚也可以一曲助兴,记录和分享美好的时光。
音乐对人的疗愈作用在心理学和自然科学层面都有共识,学会演奏乐器可以让我更好的治愈自己。拥有更健康的身心灵,获得更精彩的人生。
6.触类旁通,一通百通
乐器作为音乐入门的起点,可以选择一个比较简单或者有代表性的乐器入手。熟练之后再去扩展其他同类乐器就方便很多。
比如,弦乐类可以是吉他,小提琴。
民族乐器里的古筝,二胡。
管乐类可以是竖笛,萨克斯等。
民族乐器里现在除了传统的竹笛,萧,葫芦丝,现在还有陶笛等,声音也非常悦耳。
无论什么,只要能够入门,在音乐的世界里能够有一叶扁舟,就能在乐海中漫游。
写在我30几岁的时候,许下心愿,让自己尽快能够拿起浆,撑起我的一叶小舟,尽情泛波在艺术的大海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