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名化学博士留下遗书自杀的新闻再次引发了人们对教育的关注。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诟病教育的焦点在于出现了不少“高分低能”的现象;如今,比“高分低能”更令人担忧的是学生心理问题导致的对于生命的漠视——既包括自己的生命,也包括他人的生命。
让“幸福完整”成为教育的应然追求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笔者也一直认为教育被附加的太多:每当社会出现了一些不太令人愿意接受的现象时,就会将板子打到教育的身上。教育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但教育显然不是万能。但是,也正因为教育被赋予了太多的期望与希冀,才更应该在追求崇高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的内涵,同时将对于生命的关注与尊重作为基本的目标。
让“幸福完整”成为教育的应然追求我们常把“以生为本”作为一种办学的理念在提倡和践行,可是在面对升学率、社会关注度等等外因的时候,这一理念就真的成了理念,远不及喜人的分数、傲娇的数据更吸引眼球。朱永新教授发起的“新教育实验”,其核心理念是倡导“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教育的最大特点是与具有个性的生命个体打交道,她应该是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的一种生活,她应是幸福和完整的。这种幸福与完整不仅指向教育本身,更指向教育的对象——我们的学生,也就是通过教育的方式让他们在现在和将来能够过上幸福与完整的生活,进而拥有幸福与完整的人生。
让“幸福完整”成为教育的应然追求让“幸福完整”成为教育的应然追求,学校要把“眼中有人”放在首位。受现有教育评价方式的影响,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相对短缺,人们更多的还是将评价的目光放在更直观的分数上。值得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地区将探索教育评价的转变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明确以后,教育的发展也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教育的基本问题也找到了具体的答案和明晰的路径。学校在课程的设置、教学的安排、活动的开展等方面,应聚焦学生作为“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关心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素养的形成等重要内容的同时,把阳光的心态、乐观自信的气质的形成纳入评价的体系中,以评价为方式促使学校把“人”放在中间。
让“幸福完整”成为教育的应然追求让“幸福完整”成为教育的应然追求,家庭要做到把孩子当成孩子。家庭应该是孩子最可以放心做自己的安全港湾,是他们修复受伤心灵的“加油站”。但是,在不少已经发生的悲剧中,家庭非但没有起到应有的保护作用,反倒加剧了悲剧的发生。很多研究都指明,原生家庭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终生的。因此,对于家长来说,在拥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态的同时,要真正做到换位思考。作为家长,我们给予孩子很高的期望值,也是希望将来他们可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可以更好的生活。但是所谓的“更好生活”,很大程度是出于我们自己的理解,并非是孩子的期盼。寄予希望并不等同于“包办”,甚至是“强加”。一个好的家庭氛围,要让孩子勇敢的说出自己想要的,更应该让孩子勇敢的说出自己不想要的。也只有孩子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走的路,他们才能更好地找到自己的理想生活,否则培养的只能是一个个“中国式巨婴”。
让“幸福完整”成为教育的应然追求让“幸福完整”成为教育的应然追求,社会要对教育更加包容。理想的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的教育。无论我们怎么教学生、教孩子,最终都是由他们自己走向社会,去与世界相处。可以说,最终检验教育效果的就是社会。社会讲规则、讲原则,必然不会像学校和家庭那样无限宽容,但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是包容的。其实在很多人眼中,高学历意味着高能力,对其要求也在无形中提高了,这种看似“拔高”的“约定俗成”,是一种肯定,也是一种伤害。对于任何一个社会个体,应以平和的心态去看待,特别是社会舆论的引导上,更要避免其成为压垮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
让“幸福完整”成为教育的应然追求“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每一出悲剧的发生都不是我们想看到的。已经发生的不可改变,还未发生的,我们还有很多的方式和方法可以去做,去避免、去阻止。要想让我们的孩子更好的与自己相处、与他人相处、与世界相处,学校、家庭、社会以及我们每一个人都还有很多很多的事情要去做、可以做。
让“幸福完整”成为教育的应然追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