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阅读 画作文
-----把学生带入深度思维的世界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阅读与写作在社会和学校都得到了高度重视,因此我们一直坚持开展各种形式的师生读书活动,以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和精神成长,但阅读活动和阅读本身的碎片化一直困扰着我们。
语言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以前叫思想性)”的争论,也使我们在语言的教学上“左右为难”。
从两本书到一张图
带着这样的困惑和思考,我们多次向市教研室W老师请教,W老师向我们推荐了吴忠豪先生的两本书:一本是《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另一本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指要》,并嘱托我们要把这本书当做教师的案头书。
我们首先班子成员和语文教研组长进行研读,对照我们的阅读与写作的教学。
“语文课要用课文来教语文,广大语文老师对这一观点在理论上是完全认同的”,开篇的这句话就使我们脑洞大开:不会读;读得多获得少;作文困难……我们遇到的所有困难都指向了碎片化。
语文碎片化为课文,课文碎片化为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和解刨麻雀式的分析,一种由很多专家构建的完美整体,就这样被肢解为看不到全貌的沙子,我们有一种想把沙子聚拢起来的冲动。
我们再次把目光聚焦在于永正先生身上,“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是他的重要教学思想,“读中悟,悟中读”对我们的“教语文”的实践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我们在实践中似乎感觉操作迷茫。有的老师干脆以“读”贯穿,所有的迷茫和迷惑都以“悟”代替,“积累和迁移”被情趣和感悟所掩盖,语文学科的本体性在“重情趣,重感悟”的光环下缺失,语文阅读教学的整体性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W老师积极倡导和推进“学练用”的教学法,这一教学法的推进使我们把目光不断聚焦到学生的学上。如何从学课文到学语文?如何把 “学练用”的思想落地生根?
“我们可不可以把读过的作品画出来”,一石激起千层浪,可以试试。
怎么画?谁也没有成熟的方法。
把汉语知识融进去、把阅读知识融进去、把写话方法融进去、把写作方法融进去,语文的骨架有了融通。
把我放在哪里?我的感悟、我的获得也要放进去。
方向明,路子通。大家勾画了树状结构,有的把文本中的知识方法和技能画在了树干上,把自己通过文本的获得感想画在了树根上;有的把自己的获得感想画在了树枝上,把文本的知识画在了树根上;有的把树分为几部分……学生自己的 “画”都有根有据,不同的孩子获得了不同的感悟,都有了自己的获得。
一下子阅读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一二一齐步走的课堂和阅读一下丰富起来。
依据学校的教学模式学校创生了“阅读---画阅读---展评----完善—教师展示—再次完善”的 “展评完善”课内阅读模式。使阅读的经历变为师生共读交流的阅读经历。
从课内到课外,学校编印了12个分册的《金翼阅读》教程,打开了孩子们走向广袤阅读世界的一个窗口。《金翼阅读》融合了几乎所有的现行版本的教课书中的文本,以和学校现行版本配套的单元主题为线索,加入课外阅读书目推荐,以画阅读为基础进行展评和测试,保证了不同孩子不同的阅读成就,实现了“不同孩子学习不同的语文”的构想。
这种独特的方式,很快被全校老师所效仿,一图值千金,通过画阅读的方式使得语文的阅读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得,人人有事做,事事各不同的生动,现在我们的老师很多主动采用画的方式进行备课,真正使得师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品质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每位孩子都通过阅读和画阅读的内化、交流、修正,不断的向思维深处争渡。
从画到写---我的想法写出来
“把想法画出来”,很快F老师把这样的想法付诸实践,作文课可以这样上,孩子很快喜欢上了写作文。
这样的作文课避免了以往苦思冥想不得法的现状,改变了写的过程有了新的想法无法进行修改的被动,随时可以收到启发,有了新的想法可以随时添加。
很快作文辅导课的程序定了下来,“教师辅导出示思维导图----学生参与自己画作文----同伴交流老师点评-----修改精进导图----完成写作提纲”
一下子作文变得有纲可循,散落的素材、方法、词句在图画中得到整合、优化,孩子们喜欢上了这种高强度的智力劳动。
这种收集、汇总和选择的过程。思维变得更加活跃,深度思维就这样发生。
先画一画,再写下来成为写作的一种自觉。
就这样,从写到讲---我的作品上展台,从讲到演----我的作品上舞台。学校不断构建平台,这种内生的力量不断蓬勃,如同一个巨大的雪球不断的滚动,不断发展。
孩子们自己的作品《留守的心不会孤单》在在山东省校园剧大赛中获枣庄赛区第一名,山东省一等奖。
学校肩负着让学生每位孩子获得不同成长的责任。画阅读、画作文让孩子们在阅读与写作的过程中体验着进步的快乐,让不同性格、不同特点的学生都有自己的成功,让不同思维的儿童向自己的思维深处不断争渡,这正对儿童教育真谛的不懈追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