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当中一直重视“礼尚往来”,“礼尚往来”就是互惠原则的一种运用,我们经常说“欠债必还,天经地义“也是建立在互惠原则基础之上的,如果一个人只收取了别人的好处而不进行回报,整个社会就会认为他忘恩负义,没有人愿意被贴上这样的标签。
互惠原则适用于整个人类社会。
互惠原则的心理机制是一旦你收到别人的好处,就会产生一种回报的义务和亏欠还债感,这种还债义务感就会促使你尽量去回报别人。
简单说,就是我们有义务在将来回报别人的好意、礼物、邀请等。
互惠原则在生活当中运用非常广泛,影响力巨大,可以说所向披靡。互惠原则能够用来获取他人顺从,甚至能够压倒影响顺从决策的其他因素。有可能你一不小心就掉进别人的圈套。比如我们经常会看到商场和超市有免费赠送的样品。他表面上的目的是为了让人知道有这种产品以及它的质量如何,但是他背后隐藏的意图是利用互惠原理释放接受礼物的人的亏欠感,从而让试用者因为亏欠而产生购买的回报行为。
礼尚往来建立在互惠原则之上,接受他人好意而不回报他人好意的人,是不受社会群体欢迎的。强大的文化环境压力能够确保互惠原理能够顺利完成。
但如果你深知互惠原则背后的逻辑,那么你也可以拒绝接受别人的好意,从而躲开随之而来的亏欠感以及偿还亏欠感的义务。当别人的提议我们确实赞同,那就不妨接受它,但如果他别有所图,而且你能识破的话,那我们就可以置之不理,选择拒绝。但拒绝别人的好意太尴尬,所以更多的人选择接受好意。如果环境合适,互惠原则会影响回报的大小,因为亏欠感会让人觉得不舒服,希望尽快的卸下心里的包袱。
古代中国政府对其他国家一直奉行“朝贡“制度,即先由其他国家每年向中国进贡,然后中国会回赠更多的财务,这种制度具有明显的政治上宣威的意义。明朝时朝鲜就利用中国朝贡制度的原理,想要获取更多的财物,增加一年进贡的次数,有时一年甚至达到18次之多,这种“礼尚往来”的朝贡制度给明朝政府国库带来很大的压力,所以皇帝最后限制朝鲜一年只能进贡一次。朝鲜就是利用了中国的这个礼尚往来的互惠原则想要寻求更多的回报。而中国朝廷不堪互惠原则的重压,拒绝接受好意来减轻国库压力。
在我们引流过程中,我们可以在简书、知乎等上设置一些诱饵,比如,添加好友赠送一些书籍或者一些免费的电子资料,或者价值几百的资料。
成交环节也可以运用互惠原则。
比如别人添加你之后,从你那里获得了好处,接受了你的好意之后,他对你会产生好奇心,可能会更加关注你,成交有可能随之而来。在前期我们可以先提供一些帮助,如提前点赞、提前关注、点赞评价、发红包等,让对方注意到你,吸引对方关注你。等他真正关注起你来,如果发现你所提供的服务正好是他有所需求的呢,成交就很容易达成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