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个“读书人”的自白

一个“读书人”的自白

作者: 杨抑扬 | 来源:发表于2017-02-25 15:04 被阅读25次

做学生的时候,村里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跟我开玩笑说,我来考考你这个太学生:你的名字繁体怎么写?我不假思索马上手口并用,边念边比划。他点点头:不错,是个读书人。这是我第一次被冠以“读书人”的称谓。

我的前老板是个台湾人,他是个博学广识的商人,一向以读书人自居,而不屑与那些“嚼着槟榔,穿着拖鞋,不懂ABC”的普通台湾商人相提并论。他喜欢别人称他“潘先生”而不是“潘老板”,就像蒋介石听部下叫他“校长”很受用,而叫他“委员长”不大感冒一样。潘先生的口头禅是:我们读书人怎样怎样,身为追随潘先生的员工,“我们”当然也包括“我”,俗话说近朱者赤,所以从此我也理所当然自诩为“读书人”。

说来可怜,我这个“读书人”是先天贫血,后天营养不良。母亲说我小时候经常发高烧,估计脑细胞部分被烧坏,我思维迟钝,做事总是比别人慢半拍足以为佐证。父母务农,终日与泥水打交道,我从小继承了衣钵,也终日混迹于泥水,抓鱼摸虾,入学以前从没摸过书本。在十岁以前,翻过屈指可数的几本小人书,诸如《小林捉贼》、《刘志丹在北伐时期》、《霍元甲》等。十岁以后,读的第一本完整小说是海涛写的《硝烟》,只记得扉页里的一句“献给没有经受过硝烟熏陶的孩子们”和小说末尾描写微山湖的野鸭如何鲜嫩美味(小时候,家里野味不断,估计引起了强烈的共鸣,所以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作为一个具有跳跃思维的“读书人”我很好地诠释了“文史不分家”,首次提出了“穿越”的概念,而且是跨国跨时代,纵横捭阖。情节是这样的:我的中学语文老师引用了李白的“身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来评价拿破仑,而我刚好在读《我与拿破仑》,我想当然地在下面加了批注:“李白论拿破仑”。结果,我敢肯定语文老师吐血了!因为在我的批注下面是点点鲜红,那绝对不是老师的朱批。

十五六岁的时候,读了金庸的《射雕英雄传》。有个章节细述包惜弱名字的由来,说她如何怜惜弱小、菩萨心肠,说家里养的鸡鸭从来不舍得杀,如果想吃,也去外面买回来杀了吃。自家养的鸡是鸡,别人家养的鸡也是鸡,别人家的能杀,为什么自家的就不能杀?只要是动了杀心,那就不是菩萨心肠。我分析了很久,始终无解,从此不看金庸小说,直接看电视。

袁枚说:“书非借不能读也!”简直说出了我的心声。既然只有借来的才会好好读,那就尽量借呗,买来何用?所以我很少买书。除了张爱玲和《简爱》,我几乎想不起我的书架上还有哪些是我自己买的。

就在昨晚,念高一的女儿非常坚决地跟我说她要买本《红楼梦》,她说她很想好好读一读,她特别喜欢里面的诗词。我没好意思告诉她,四大古典名著我一本也不曾买过或借过,当然更没有读过。我语重心长地跟她说:现在是特殊时期,一切不以备战高考为目的的学习都不算是学习。她说高考也会考名著,语文课本上的知识其实考的很少。我说你妈我也读过高中,参加过高考的,我也算是个“读书人”哪(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最后,我提醒她以高考为中心,以教科书为重点,唯老师马首是瞻。总之,我没有同意她买《红楼梦》。

其实,我很忐忑,作为一个即将参加高考的孩子的母亲,我不希望她现在买《红楼梦》,准确地说,是不希望她现在《红楼梦》,而作为张爱玲的崇拜者,我羡慕且钦佩她5岁就开始读《红楼梦》、《西游记》、《金瓶梅》等巨著,我当然希望我的女儿以我的偶像为偶像,马上买来《红楼梦》精读,越快越好。不知道是谁说过:偶像存在的意义,就是打开世界的另一扇窗,让我们看到另一个世界的美好。我错失的美好有人来弥补怎么也算是件美事。

作为一个“读书人”,我没读过几本书,而且阻止女儿买书,我真是忝列其中。

有人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自己一直在沉睡或装睡,身边的人哪有机会被唤醒呢?

记得女儿第一天开始学英语时,我亲手摘抄了十多条警句贴在她床头,第一句便是:One is never too old to learn.我现在才意识到它贴错了地方,我自己才是那个应该被警醒的人哪。

磋砣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是该放下手机、关掉电视、捧起书本好好读读书了,否则我再也不敢妄称自己是“读书人”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个“读书人”的自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pxnw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