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说话较早,在大人的回忆中,我爱问问题,能言善辩,讲话率真,所以上学前大人不愁我学习不好,但去幼儿园,乃至后面去小学,我都感到不适应,我觉得那是因为我有诸多不理解。
比如不适应上课时间为何安排的那么满,不理解上课为啥不能吃零食——因为我觉得吃零食和学习没有关系,不理解考试为啥要闭卷——因为没人告诉我背下来有什么意义…
可能这些不理解听起来很夸张,但我真的这样想。对了,我还不理解为什么其他小孩都能接受这些莫名其妙的规定。
我记得在幼儿园学习系鞋带很慢,老师就拿鞋子打我们的脚心,我总是被教训的那个,就连玩游戏,玩丢手绢,我都是总被其他人捉住的那个,老师有时候要拽住我让我快点跑……
总之,无论做什么事情,我好像都慢一拍,所以总被拿来和别人比较,因此我从小对竞技游戏就不感兴趣,长大后一直在调试类似的问题,一遇到竞技类的工作或游戏就头疼,心很累,之后一旦有竞争,如果输了会难过,但就算赢了也没有太大的兴奋。
我妈妈是个什么事情都不放心让我做的人,她大概率是个目标派,她帮我做了很多我本该自己做的日常事务,所以我给同龄人的印象是娇生惯养,我经常丢东西,即使被打也丢东西,丢完也觉得很恐惧,虽然现在不在大人身边了,还是丢三落四了,丢完没人责备,所以丢的很麻木,这种顽疾一直也没好!
以前当看到他人很珍惜自己的物质生活的时候,我也会感到麻木!
我的心理独白是:
如果你的东西小心翼翼不被磕到
如果你花这么长时间排队就为吃个饭
如果你为了省钱宁愿走几公里……
难道这样你就会变得幸福吗?
——根本不会,所以你为什么还要费力气在乎这些呢?
我说这些话的时候,有些人真的会生气,我觉得我可能一直没找到对接日常生活的真谛,或者已经弄丢了。
想到这里,好像我从小不理解的事情挺多。很小的时候,我会主动和陌生人打交道,但上学后,在还没有接受那个陌生世界之前,似乎是学校拽着我跑了进去,我重复着跟大家一致的节奏,我总为人们的适应能力感到惊奇,他们居然都理解了,我却还不懂,我显的很掉队,但我不能给团队拉分,所以我拙劣的模仿着同学们,生怕成为老师口中的负面典型。
由于我还没有理解做这些事情的意义,所以我知道模仿和复制永远是假的,我知道我没有掌握到任何知识的本质,这相当于说谎和身不由己的浪费时间!
后来长大后,我仍在匆忙的复制他人的生活和工作,我开始意识到这是我从小到大所有耻辱感的来源,之后我产生一定的对抗性!
对浅薄、聒噪又不自知的任何事物在做本能对抗。长大后,常常在内心拒绝无理由的命令和权威!
以前在事业单位与我的一位直属领导关系很冷淡!
一是因为认为他做事破坏规矩,惘顾学生利益;
二是只要求我听令做事,做些换了谁都可以做的工作。
我思来想去,认为这是对生命的内耗,而且长期下去,我也会变成不良风气的帮凶,于是索性辞了这份工作。
小时候我听闻故事后记得很清楚,认字后开始看各种故事书,也喜欢跟别人马上分享各种故事,据说我爸爸小时候也很擅长给别人讲故事。
我印象很深的是,小时候我写过一篇作文,大概就是讲一件难忘的事,我养的小狗误食了邻居的耗子药死了,我不记得我写得怎样,但是写那篇作文的时候我哭得撕心裂肺的,后来写任何东西都没像那天那样哭过了,那时我们班有个传统,会挑出一节课专门念写的最差的几篇作文,念得时候每隔几句老师便会停下来批词句用法,或者嘲讽用意混乱的地方,所以那种课每次下来同学们都笑一节课,同学们跟着老师的嘲讽节奏笑得前仰后合,老师念完后会揭晓是谁写的这篇大作,于是全班只有作者一个人感到羞愧,其他同学会看着作者笑得更欢了。
我那篇作文就被念了,那堂课大家一路欢笑,我一路心惊,揭晓完是我的作文后,老师说的大概意思是难忘的事居然写动物死了,可见选题眼光之狭隘。
我听一个人讲过,有一天一个高年级的坏孩子踹了他一脚,他那天就突然长大了!
那对我来说,我就是在同学们的那场欢笑声中突然长大的。
我记得那张作文纸写了老师的评语,我放学后把它丢在路边,没想到后来我看到其他年级的同学捡到了那篇作文,走在路上开始开心地念了起来,于是再一次地经历了心惊的感觉。
深刻喂了狗,就像现在有人非要问你的打算,但听了你的形而上的理想后把你当傻子一样是一个道理,虽然我不会像小时候那样心惊了,但也学会自嘲给别人和我自己找台阶下了。
我在【能量性格发现之旅】课程中看快乐派的视频,我说我要是像他们一样就好了,我欣赏他们说着无厘头的话却依然神采奕奕,有人觉得他们傻里傻气,但这种勇气对于我这种人来说,如果不是在非常熟稔的场合,是需要巨大的力量和勇气的。
后来上高中以后,随意写的一篇作文被老师看好,于是之后的每次作文都开始用心写,每次会被作为示范文章拿出来念,期间也往杂志社寄去多篇散文发表,渐渐对各种表达也有了兴趣,但现在在公开场合发言还是会紧张,仍然要花精力组织语言,这对内容的表达缺少了精准度,所以之后的讲师工作中我也在一直琢磨这个问题。
研究派的深层恐惧是怕无知
我个人的总结是,这种恐惧源自于我们在接触新规则、陌生的事物时,还没有了知原理、就被规则要求整齐划一的恐慌感。
所以研究派的孩子是有学霸的天赋,但不一定是学霸,因为一旦要对内在、对真理坦诚,研究派就要有接受陌生事物时足够思考时间和空间。
所以有些研究派的孩子爱较真,看起来接受学习的过程会比其他孩子慢,因为他们不会把大家公认的常识当做理所当然,在没搞明白之前,在内心会有很多质疑。
尤其是每件事情的意义,如果他们对要处理的事情的意义产生质疑,就会影响他们对现实的接受度。
所以有些老师会对这些孩子不耐烦,觉得他们理解能力弱,学习能力也差,这种孩子比较笨,但一旦有耐心的老师或家长加以引导,研究派的孩子会重拾对学习的深度思考,对学习生活产生热情并赋予意义,相反地,毁掉一个研究派孩子只需要刻板的教他们,要求他们照做就可以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