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不否认实践出真理,也不否认和前辈交流收获经验的重要性,今天我们所谈的阅读是自我提升的方面。我们不只读万卷书,我们也走万里路。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我是从初中开始喜欢上阅读这件事,那时候的教育才开始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很多家长也认为增加课外阅读量是好事。我只是很简单地认为阅读告诉了我很多故事、带我看了很多风景,觉得阅读让我贫瘠的世界丰富了起来。
而我爸总是很不屑我爱看“课外书”这件事情,总是劈头盖脸问我:“你读那些书有什么用?”
然后我的小宇宙就爆发,因为他总是喜欢用现实的功利来否定我的一些行为。但我还是没有放弃阅读这件事,放学就往书店冲。
时隔多年,我突然发现我爸这句看似让人讨厌的话,直戳着大部分人的痛点。
我们一年读了10本、20本、30本……300本书,到、底、有、什、么、用?
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大部分人都觉得多读点书总是没错的,但是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可浏览、阅读的资讯和知识早就多到读不完,更新的速度极快。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到2016年,我国一年出版的图书种类约30余万种,就算是一个种类读一本,我们穷尽一生也读不完。
在“得到”APP里,古典老师的“超级个体”专栏分享了一个概念——功利读书法。
书作为一个传递认知和信息的工具,它最大的价值就是为我们所“用”。尤其我们进入职场工作后,需要解决的事情更多,但能用的时间太少。24小时被大量而且复的杂信息交叉占用,如果我们再让“盲目地看书”占用了重要的精力和时间,我们会慢慢觉得生活有点吃力。
所以,要让书发挥出最大效能,提高学习的认知效率这是很重要的事情。
就拿学外语来说,有的人可能在业余时间会断断续续地背些单词、看些美剧什么的,但是真的要TA发挥一下,TA却不好意思的说:“这个……我不太会。”
但如果把TA突然丢到国外工作或学习,TA的外语能力半年、一年绝对蹭蹭地就上去了。因为TA必须要会这项技能,而且有这样的环境给他训练和反馈。
人只有在非常急切的需要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学习的认知效率是最高的:
1、有目的性 (解决工作、学习、生活的问题);
2、有环境练习和得到反馈;
3、难度适中,可攻略。
很多知识IP的输入非常惊人,而且输出的内容都很有深度,无论是演讲或是文字输出都很精彩,一样是一天24小时,为什么他们能提炼出这么多精华?
因为他们不是“什么都看”+不是“全部都看”。
不是“什么都看”:
我们上一段提到阅读(学习)要有目的性、要解决明确的问题,所以我们在阅读前要有意识地去挑选我们需要的书。可以看看有哪些书你想看,收集之后再到豆瓣书评或是当当的购买页面看看评价和目录,把一些“水分”比较多的书先剔除,买精华的3~4本就好。
不是“全部都看”:
既然我们都知道要通过阅读来解决某个问题,那我们可以先把目录打开,大致浏览一下,把想看的章节标记好,然后带着问题直奔要看的内容,如果有不懂的,我们再往前翻翻。从第一页读到最后一页的方法太慢。
在阅读的时候,我们自己也要有相应的系统和相匹配的认知资源,才不会看没几页就看不下去,提高学习认知效率的第三点是难度适中,如果这点出现了问题,那在挑书的时候要稍微注意一下。
同时我们也要明白,有点难度的书读起来不会让你太舒服。读起来比较舒服的是娱乐型的书籍,《如何阅读一本书》里提到书籍的三大分类:
提升认知和心智的书籍,我们可以利用清晨或是夜深的大段时间阅读,因为它需要我们集中注意力去思考和吸收,不适合一直有人或信息来的工作时间段,他们都会打断我们思路,认知效率就会变低。如果你认识相关行业的朋友,你可以带着你的看法和问题去向他们咨询。
知识类的书籍,可以选择碎片化时间来阅读,甚至可以找朋友一起交流。
娱乐类书籍就是属于“读起来舒服”的,适合在我们有点累(不是困)的时候转化一下情绪的时候看,或是睡觉前放松一下的时候看。
总结:
1、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一个与以前不同的概念——提高认知效率,要按照自己的需求(解决明确问题)去阅读。
2、调整自己的阅读策略,挑精华的几本,从目录挑选你要的章节,带着问题去阅读。
3、书籍大致分为三类:认知型、知识型和娱乐性,按照不同的性质可以安排相应的时间去阅读。
书作为进步的阶梯和工具,如果数量太大,我们反而进步会变慢,只有提高自己的学习认知效率,才能快速成长。你一年读几本书并不重要,而是你今年解决了什么问题,成长了多少。
今天的分享到这里,祝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