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司马光)古人用截断的句法,将千言万语浓凝为一个绝妙的比喻,给读者想象的余地,省却有形的笔墨。借眼前之景渲染,引感情之于景物,造心物交汇之以意象,描绘余情无限的世界。
春望 (节)
唐 ·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山河在,明无余物,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可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温公续诗话》)
感伤的时候即使对着花儿也会落泪,怨恨离别的缘故再度听到春天的鸟鸣而惊心。这么多的意思压缩在十个字,溅泪的是感时的人而不是花,惊心的是恨别的人而不是鸟,语词上不直接连贯,意义仍能曲折相通。
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
杜甫
使君高义驱今古,寥落三年坐剑州。
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
路经滟滪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
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
全诗由李剑州写到诗人自己,再由诗人自己的离别之情,一笔兜回到李剑州,杜甫的这类诗,往往劈空而来,既挺拔而又沉重。
“双蓬鬓”是在伤老,与“路经滟滪”并不直接连贯;“一钓舟”是写孤贫,与“天入沧浪”意思也不贯联。如果在“路经滟滪”下接着景物,“天入沧浪”后描写水波沧浪,就变得很稚嫩。明代的谢茂秦,也常用天地景象作祖对,
天横落照明孤磊,地涌寒沙接乱山。
天开鸟道千盘嶂,地入蚕丛万岭西。
谢诗精彩也峥嵘,但“景出而意近”,同李白之《蜀道难》,气势磅礴。对比杜诗则更“景尽而意无穷”。
杜诗总给人一种感觉,似乎要说的话都已说完,忽然又转换一个新的意思,开出一个新的境界。然而又不是一泻无余,收束处,总是荡漾萦回,和篇首遥相照映,情韵不减,耐人寻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