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熟悉辛弃疾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词人、抗金名将,他的词雄浑旷达、慷慨悲歌,但终其一生都不曾见王师北定。
他的《御戎十论》又称《美芹十论》,长达万言,体现了辛弃疾的抗金策略和复国愿望,上书给宋孝宗后,仿佛石沉大海。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他在晚年的词中这样写道。
最近读赵林云写的《辛弃疾传》,读出了几件有趣的事情,也得以看到辛弃疾的另一面。
1.官职不大,一生辗转。
南宋皇帝的昏庸也反映在他们的用人上,疑疑用用,致使辛弃疾从江阴、建康、滁州、湖南、临安、襄阳等各地奔波,几起几弃,他不是走在赴任的路上,就是在离任迁徙途中,都是些不甚重要的小官,最短的任期只有三个月。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辛弃疾是归正人,什么叫归正人,就是从金统治区归顺南宋的人;还因为他的爷爷辛赞是金的官吏,辛弃疾从小跟着爷爷在亳州任上长大,练剑读书,6年的时间,让他无论从身体和精神上都得到了很好的滋养。1160年爷爷辛赞去世后,辛弃疾已是20岁的英武之才,他可以毫无负担的抗金,在济南灵岩寺带兵起义抗金。夺得功名后南下,却一直没有重用,环境和时势都使得他最终归隐种树。
2.招商引资,落地见效。
辛弃疾颇具经济头脑,1172年辛弃疾被任命为滁州知府,这是一个比较实的官职。之前大都是任职通判,官职较低,做的只是协助性的工作,而这次他是作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来到的,自己的想法和行政治理方略都可以一展身手。
他了解到滁州地处偏僻,对商贾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商业十分落后。根据滁州实际情况,他向朝廷提出减免当地百姓和商人的负担,并对贫困人口予以赈济。他向调朝廷提出财政申请,准予全部免除当地人历年积欠的赋税,同时拨付2500万贯发给百姓,利用朝廷拨款修建了农贸市场和馆舍,凡来此投资的商业人士,都给予政策上的大力支持,招商引资很成功,农业,商业在短时间内得到恢复,充满生机。
3.商贸能力,可见一斑。
在南宋,许多朝廷命官多在官俸之外,都多少做些买卖补贴家用,在这方面,那些皇亲国戚做的更明目张胆。辛弃疾娶妻纳妾,养育众多子女,加上交友花销,单纯靠官方的俸禄远远不够。再加上他平时出手大方,花费更多于一般官员。辛弃疾晚年在江西上饶带湖,置屋百余间,他有七子二女,加上仆人,当然算得上大户人家了,用度较大。
据史料记载,他的管家辛忠有一次贩卖毛皮,路过朱熹管辖地,这批货本该没收,后经辛弃疾写信给朱熹,以军用为由放行了。这件事记录在朱熹的《与黄商伯书》。
辛弃疾财务自由,除了在带湖置地外,还在距此80里的铅山另置别业。后来带湖房舍失火,他就搬到了铅山瓢泉。铅山泉原来叫周氏泉,辛弃疾专门将他改为瓢泉,取自论语,“一膳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每个人都要生活在自己的时代中,和光同尘也好,冰清玉洁也好,都被时代所裹挟。
杨照老师说,他为什么对考古人类学那么感兴趣,历史故事都是后人的演绎的,他想从考古的角度,从夏商周开始,真正弄懂中国的历史,国家的起源,除了科学的方法,还要从济南的龙山文化,河南的仰韶文化,还有安阳的文物开始考证,真了不起。
读一读历史,懂一点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人物,能够更好地理解当下。
今日份运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