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几遍《三十而立的恐惧》、《菜鸟学飞:台湾的80后》、《写给焦虑的80后门》和《如果我是90后》这几篇文章,每次看到后总会有些感触:有悲伤、残酷、绝望;有淡定、坦然、对未来还抱有一丝的希望。作为一个大陆90后,我总觉得特别纠结。
我是一名大陆的90后,从小到大一直接受的都是灌输教育、填鸭教育、愚民教育、洗脑教育,小时候都是以上大学为梦想、为骄傲,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而添砖加瓦、努力奋斗。在小学,我们要乖乖地听着各位老爷爷老奶奶编的故事,什么牛马蛇神、狼羊故事,做着非常有分量的家庭作业;初中学业更是繁重,语数英政史地理化生体音美计算机,可谓什么都要教给我们,恨不得学生什么都样样精通,可是教学内容与形式难以堪言,老师动不动就“轻轻地挥一挥衣袖”,学生躲都不敢躲;初三了,“辛苦一年,幸福一生”、“毅力、坚持”等各个标语挂满教室,领导和老师也会特别关心哪些好学生;高中的作业堆积如山,什么资料、模板、学习报刊等几乎成了学生的必备(要求与命令),从大一就开始灌输大家一定要好好学习考大学,一旦有异常举动,校方就会叫家长、停课、通报批评、写检查、揭发(如果校方找不到证据就喜爱会这招)活动。到了大学,马哲、毛概、思修、近代史竟然成了必修课,课堂上不断地重复红色的伟大。经过教育,自己的是非观念不明,人格丢失,自尊消灭。
大学以前所学的和现实中看到的矛盾使大学教育洗脑的目标效果黯然失色。龙应台的《不相信》正好表达了我们的心声。可以这么说:大学是中国大陆90后的启蒙时期。
我是一个来自中国大陆不富裕的农村,我从小到大一直很乖,是个典型的“好”学生。家庭的贫穷阻碍了我的发展,家长制的父权很大程度上遏制了我的思想与自由,学校那些条条框框束缚了我的思想、占有了我的青春,社会匮乏的的学习资源与开放程度使我极度饥渴而只能冷漠现实,政权的现实与其表述极大的差异使人抑郁不得志,社交的缺乏使我远离了社会。种种原因使我的中学青春期并没有出叛逆,推迟到了大学以后。
我也当过愤怒小青年,对现实感觉非常不满,鄙视一切黑暗,特别鄙视中国特色潜规则;我也当过完美主义者,我想生活在中国,不会出现下面的情况:当农民守不住自己的土地,法官保不住自己的良心,警察看不住自己的房屋,千万富翁会被灭门,出去吃个饭也会中毒,居民财产被盗…… 当然也希望中国能迅速建立新的能让社会民众自救的机制,国民不再伪装、坦然大度、心灵的开放…… ;而然,大多时候,我还是很悲观的:中国大陆没有民主文化基因,不可能实现自由平等,民主的大多数暴政、宗法制变异后的官僚主义依然长期盛行,经济的暴利并不能使扩展公民的权益,建设的短浅与粗糙继续向前狂奔……
我很纠结:我该是出世还是入世?入世,努力为世界做出自己的奉献,燃烧起自己,扩展和展现自己的能量,然而困惑的是(社会的条条框框和俗世都在不断地阻止自己,社会环境的力量太强大了,到时候估计自己是怎么死的都不知道)我一定会被社会所沉沦;出世呢:归隐社会或田野,喝茶,读书,研究历史文化,不为世俗而烦恼,可是自己却远远没有到达基础前提,首先财产就差远了,若是先挣钱,则又陷入了世俗的纠结。
我在思考有没有一种生活,在出世与入世中获得平衡,比如去到处流浪,边打工边旅行边体验生活;或者做一份安稳的工作,不过自己既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技能与特长也没有什么强烈的使命感,也许看得太开了,什么东西存在总有一定的意义。
小时候,快乐非常简单,现在大了,简单却非常不容易,快乐也不那么真诚。人们往往容易集体怀旧,但是我却很少怀念过去,反而非常向往未来。纠结的是,当我每一次面临思考未来的道路方向时,却一次次地陷入思维交织死结。
没有70后的资历和心境,没有80后的经验与技能,有没有其他优秀90后的能力,又没有面临一个成熟的社会环境,叫人怎么不纠结呢!
写于2012年9月10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