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从一个问题开始说起——当你打开一个社交软件,看到满屏的信息时,我想请问,“为什么你会点进去其中一些,而忽略另外一些呢? ”
也许你会回答我说,“这还用问吗?大数据推给我的信息,肯定都是我感兴趣的呀。”
事实也的确如此,不过我想,这肯定不是最为核心的原因,也不是我提出上述问题的本意。
其实,我更想问的是,为什么你会“不由之主”的点进去其中一些信息,而不是其它的信息呢?再进一步,在你的手指即将要触达屏幕那一刻之前,你有没有意识到你的不由之主呢?与此同时,自问一句,“我是否即将要掉入这位作者精心布置的陷阱之中呢?”
虽然,我没有科学的数据可以仰仗,但是,我大胆猜测一番。绝大多数小伙伴应该从来没有思考过上述种种问题。也即,他们的举动全凭直觉,或是全凭情绪,而几乎没有任何一点理性因素的参与。
这就有点像是,当你看到一则信息,或是遇到一种情况时,你常常会做出下意识的,也即不由之主的举动。而鲜有的情况是,你会稍作停留,然后,用理智来处理眼下的信息。
久而久之,仅凭直觉,仅凭情绪的言语与动作,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而原本就不爱思考,也不善思考的绝大多数小伙伴,就会变得更不爱思考,也更不善思考了。
又,我们知道无论我们身上的哪一个器官都是越用越熟练的,反之,若是你不用它,你不锻炼它,那么,它只能慢慢退化。说的夸张一点,你不使用的器官,实际上并不真正属于你。因此,我们可以想象,对于那些时常思考,同时也乐于思考的小伙伴来说,自然会与前者拉开距离,且这个距离还只能越拉越大。因为若是,但凡你从未想到过我文章开头的问题的话,那么就是可以证明,你不但停止了进步,且还在持续的退步之中。
我们常常讲换位思考,其实,我觉得只要你希望别人关注到你,进而给予你一定得的反馈,那么,不去换位思考肯定是万万不行的。也许,那些在社交软件上活跃的作者们,天天都在琢磨着如何唤起人们的直觉和情绪?因为,他们知道绝大多数人就是不爱思考,就是喜欢仅凭直觉和情绪解决问题。
也许,这似乎就是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也曾经让我们迷惑不解的“人性”吧。

阐述至此,我想再一次发问,“当你遇到一个问题的时候,你是会去百度,谷歌等的搜索引擎之中去搜索?还是去抖音,小红书等的社交软件去搜索呢?亦或是,去找寻相关的书籍呢?又,他们的区别是什么呢?”
我想,大多数小伙伴依然会去搜索引擎,或是社交软件之中找寻答案,而懒得费尽心力的去找寻书籍。当然,实话实说,前者确实方便快捷,也确实足够精准。但是,在系统性方面,前者却无法与后者相提并论。
也即,前者只会给你答案,给你结论。而至于,为什么是这个答案,怎么得出这一结论的,前者给不了你,而书却可以。
于是,你会带着半信半疑的心态去按照前者所讲的去践行。可是,按照书中内容的指引,你的心态就会平和许多,与此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你也许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不过好在,你犯的所有的错误,书中都有详尽的细节提示,不仅如此,书中还常常都会配有对应的解决方案。
我有时会想,究竟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能帮助我们再次启动那尘封已久的“理智思考” ?而我所能想到的方法是,经常问自己问题,经常发扬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作风,问自己一个又一个问题。我想若是你能时常自问,那么,你肯定会发掘出很多,在此之前你压根就从未意识到的问题。比如,我在文章一开头所提出的问题。
诚然,我也不是说由直觉和情绪主导的,不由之主的举动就一文不值。因为,直觉,情绪和理性它们三个,本就是一家人,我希望的是,你能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思考锻炼,来增强自己的思考能力,同时也增强直觉和情绪反应的能力。
也许,下一次,当你想要不由之主的点进某个信息一探究竟时,你的直觉和情绪会提告诉你,“请等一等,也许,你并不需要这么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