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降临到这个世间之前就已经规划好了,来地球上的:愿景、使命和责任。
但是好似没有给一份“企业文化手册”,导致降临到世间之后要通过世间各种“磨炼灵魂”,不论出身多么高贵、还是出身普通人家,都要经历不同层面的身心灵的打磨,直至你终于找到你降生前的那个愿景、使命和责任。
当然,因为环境好让自己甘于平庸和堕落的人不算,认命于身心的苦难和贫穷也不算。这里只谈那些:拼死都要找到“自己”的那群人。
当你真正某一天,恍然大悟、仰天痛哭看到自己来时的“通知书”时,回看自己过往的一切不论是多么可笑,但是都庆幸的对自己说:“还好,我没有放弃‘你’”。
就此基础上,才能开拓出“此生的文化手册”,相应的价值观体系、个人素养培养体系、此生战略目标系统等,才会相应的建立。
有的朋友说,嗨,你说的这些都有啥用啊?净整这些虚的,实打实的告诉大家:家庭咋能不离婚,孩子咋能学习好,工作咋能多挣钱,企业咋能早上市,不就完了。
心灵鸡汤不愿意听。
有这样想法的朋友,我也实属无奈能够继续能对话,我只想说一句话总结给这群朋友们:“不播种,想收获”。
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位圣贤--孟子,他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告诉了我们一个重要的经营之道。
《孟子》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shèng)。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yàn)。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第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想要利,如果对他没有利的话,他就不用重用孟子及他的言论和思想。
通过圣人之言,我们反观自己的当下角色:父母、教师、企业主、领导人……不论什么角色我们都要用企业家的思维去经营。
“企” 是希望,是踮起脚跟远望。《说文》: “企,举踵也。从人,止声。 ”
也就是从古人造字就已经告诉后人,作为企业家,就是高瞻远瞩,给他人和社会希望的人。
如果作为企业家最重视的是:怎样对自己的企业有利,那他的下属自然就会考虑怎样才能对自己的部门有利。
很多人说,这没毛病啊?
但是孟子在这里着重强调:如果你作为企业领导者只考虑怎样对你的企业有利,那么上行下效,你的部下高层主管,也就只能考虑如何对自己的部门或岗位有利,所有参与人的眼光和心全部指向自己的利,那有谁把集体的利益放在心上呢?
这样的管理思维最后导致的是全体成员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一旦企业出现个危机时刻,只顾自己逃难和脱身了,谁还会与之共患难呢?
这是孟子从整体的风气出发,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企业文化。
那到底怎么做才能改变上述一些不良风气呢?
当我们走进稻盛老先生的世界,一切都给了我们明确而系统的答案。
稻盛老先生的成就不是几句话就能总结的,但是还是要提一句大家都非常熟知的:他老人家一生创办了2家全球500强企业,78岁出山拯救破产的日航……他创下的传奇事迹,足以令所有后生难望项背。让数万企业家都跟随他一起学习,都类似梁惠王一样,想从老先生这里获取让自己企业发展的成功秘笈。
但是老先生的成功秘笈太质朴了,质朴到可能多数人都认为他在故弄玄虚。稻盛老先生通过创办盛和塾和讲座,到后来出了不少书,来描述他的生活哲学和工作理念,但是总结起来,都是非常简单的道义:做人要有利他心,企业家更是要秉承利他心来办企业。24岁的稻盛先生,在他全身心投入工作研究时,他已经意识到了“心纯见真”的这个哲理,他又把“以心为本的经营”的理念用在带团队上。
稻盛老先生一生的经营都没有亏损过,遇到各种国际格局变动以及大环境的变化,都没有影响太大,他一生就是因为始终是使用了这种“利他”哲学思想这个“唯一的武器”。
“武器”有了,那是什么作为老先生一生经营过程中的决策标尺呢?
“作为人,何为正确?”这一标尺是他作为判断一切事物的基准。
就是左手拿着“作为人,何为正确?”,右手握着“利他”哲学,
造就了稻盛老先生的一生“仁者无敌”。
“生平企仁义,所学皆孔周。”对唐代文学家韩愈来说
“企”是对仁爱与正义之德的追求
关心民生疾苦的志向
代表了一种高尚的节操与气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