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要看《季羡林谈人生》,没想到读了《季羡林谈做人》都是一些回忆自己的老师、朋友的文章,不过整体也能拼凑起季羡林的人生轨迹和思想感悟。季羡林济南高中毕业后考取北大和清华,后经过清华和德国的研究生交换去了德国十年,正值二战和国内动荡,取得博士学位后,在离开祖国十年后回来,经良师益友介绍去北大任教,一周以后直升正教授,从此开启了季羡林丰富多彩的文化大咖生活。
通过季羡林的人生,我看到了平板,只有通过好的学校资源和平台才能链接到更多的人生可能。倘若季羡林毕业后只留在济南高中勤勤恳恳教学,后期也怕泯与众人矣。所以正如季羡林所言,才能+勤奋+机遇-成功,其中机遇是最重要的部分,远远大过其他的才能和勤奋,这一点也深深的提醒了我。借助一个大平台,才能天高任鸟飞啊!才能认识更多NB的人啊!
照例,摘取些季羡林谈人生的一些经典句子吧:
蒙田说:我们不可能将爱情放在友谊的位置上。“我承认,爱情之火更活跃,更激烈,更灼热……但爱情是一种朝三暮四、变化无常的感情,它狂热冲动,时高时低,忽冷忽热,把我们系于一发之上。而友谊是一种普遍和通用的热情……再者,爱情不过是一种疯狂的欲望,越是躲避的东西越要追求……爱情一旦进入友谊阶段,也就是说,进入意愿相投的阶段,它就会衰弱和消逝。爱情是以身体的快感为目的,一旦享有了,就不复存在。”季老言:若是不想一人终老孤独,那必定是要找一个人来恋爱,然后完婚。此乃人间正道。由此看来,爱情,不必花费过多的时间精力去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神魂颠倒。此点又是与蒙田的那段话是相契合的,即两者均是爱情现实主义派。
爱情,不过是恋爱两人体内分泌一种叫“爱情荷尔蒙”的化学物质,这物质只能存在18个月。超出这个时限, 就需要他物来维系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他物可以是责任、是物质、是性、是相投的兴趣,或是其他。
喜新厌旧,乃男女共性。朝三暮四,虽不合道德规范,但也未到众人唾之的程度。
一见倾心,过于梦幻。日久生情,才是常态。
爱情,不过是当代供男女选择人生伴侣的常态模式。爱则合,合则欢。反之,不爱则散。
香港公正报上的话:富者有礼高贵,穷者有礼免辱,父子有礼慈孝,兄弟有礼和睦,夫妻有礼情长,朋友有礼义笃,社会有礼祥和
我们总是要穿过糊涂才能逐渐明白:生活的意义,就是完成这一代人该负担的责任。要做事,就要追求彻底的认真和真实。在其中去确立“人和自然、人和人、人和自我”的关系。与人相处,真情和忍耐之外,要“反求诸己”,想想换成自己,能不能好到哪里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