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两个耳朵,却只有一张嘴巴,这种生理结构暗示我们应少说多听。但是,在人际沟通中,大多数人总是急于表达自己,一吐为快,一点也不顾别人的感受,以致说的越多,彼此的距离越远,矛盾也越多。人为何偏爱讲话?有一个词叫“乐说欲”,即非常欢喜讲话,这是人的本性之一。
曾经有个新闻: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吃穿不缺,却天天在家门口摆摊卖自己缝的鞋垫,除夕也不例外。面对记者的采访,老人的答复让天下儿女动容——“只想找个人说说话!”
2009年“感动中国”人物、中国环球航海第一人翟墨说,当他一个人乘着无动力单人帆船穿越太平洋时,最大的障碍就是寂寞,那种想向人倾诉却无人听的难受劲儿,不亚于瘾君子发作时的煎熬,骨头缝像是被小虫子吞噬一般。每当靠近大陆,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家中国饭馆跟人聊聊天。看来嘴巴不仅要完成“吃饭”的生理功能,还要满足人“说话”的欲望。
所谓“言为心声”,言语是我们心灵世界的外显。心静如水的人一般很少讲话;喋喋不休正是内心躁动不安的表现,名为“躁人多辞”。安静的心就像一间收拾得井然有序的房间,再多东西放进去都能合理布置,找个不起眼的零件也毫不费时;躁动的心就像堆满各式物件的库房,东西都挤到门口,就是搅个天翻地覆也很难找到自己需要的。
内心宁静,人就更有智慧,能直接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常能一语中的;心绪动荡,如同风中的蜡烛,照出的景物恍惚不清,自然决断起来犹犹豫豫,说起话来更是语无伦次、喋喋不休。向别人倾诉就是排泄心灵的垃圾,虽然一时可以缓解心中的郁闷,但终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止口不如静心,从源头清理才是治本之道。
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嘴巴都管不住,如何让自己的心听从安排?解决这一问题有个妙招:如同大禹治水,一时堵不住就疏导。说惯的嘴巴先不要闭上,而是改变说的内容——读诵传统文化经典。
一般人说话都是受情绪驱使,越说越躁动,越说越烦恼。改成读诵传统文化经典,虽然开始还是烦恼心,但读诵经典会让人的心慢慢地安静下来,好比一个躁动的人,让他不断重复说“安静”,借着经典的力量让烦躁的心转向安详,想必很快会安静不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