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行书,为晋代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全文共28行,324个字,世人评其为“尽善尽美之作”,唐太宗李世民酷爱此书法,此后将它一同葬入陵墓,可惜后来被遗失。
兰亭集序
点击图片放大查看
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为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作品,共23行,234个字,世人评其“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现其真迹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而近日,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一个行为引起了一众网友的反对,他们要将《祭侄文稿》借予日本展出,有人可能会说,这不是正常的文化交流吗?为什么要这么义愤填膺地反对呢?让我们来看看网友们怎么说。
*图源来自于网络
总结一下上述网友的观点:
一是《祭侄文稿》是一件国宝级的文物,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不应该借予他国展览;
二是《祭侄文稿》为纸本,极其容易受到损害,若受损,所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
三是害怕之前文物丢失的情况再次发生。
小编也认为,这次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行为也欠稳妥,文物交流固然重要,可文物受损可是一件不能挽回的事情,当然不能随意交流了。
《祭侄文稿》邮票
点击查看大图
释文
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辰,第十三(“从父”涂去)叔银青光禄(脱“大”字)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杨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
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方凭积善”涂去)每慰人心,方期戬谷,何图逆贼闲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制”涂去,改“被胁”再涂去)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恐”涂去)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拥众不救”涂去)。
贼臣不(“拥”涂去)救,孤城围逼,父(“擒”涂去)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河东近”涂去)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提”涂去)携尔首榇,及兹同还。(“亦自常山”涂去)抚念摧切,震悼心颜,方俟远日,(涂去二字不辨)卜(再涂一字亦不辨)尔(“尔之”涂去)幽宅(“相”涂去)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飨。
今日我们只谈第二,不谈第一。《祭侄文稿》,其光鲜的背后却见证了一个时代的逝去,见证了一个家族的兴亡。颜杲卿,颜真卿的兄弟,任当时的常山太守;颜季明,颜杲卿的儿子,也是颜真卿的侄子。
安史之乱,唐代时发生的一场叛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转折点。那一年,颜真卿五十多岁了。安禄山从今天的北京一带起兵叛乱,领着在北方边疆常年征战的军队向洛阳进军,向长安进军,几乎在整个华北中都没有遇到过什么像样的抵抗。
直到安禄山进军到两个小城,这里驻守着一对兄弟,镇守常山的颜杲卿和镇守平原的颜真卿,他们带兵反抗,结果在常山镇守的颜杲卿父子兵败被俘,被押到洛阳,一家30余口被杀,颜杲卿父子被肢解而死。
找到颜杲卿父子的遗骸时,只剩下一只脚骨和一个头骨了,脚骨是他兄弟的,头骨是他侄子的。两人被活生生地肢解而死,颜真卿愤怒又悲痛,在这种情感中,他为他的侄子写下了祭文。
我们看《祭侄文稿》的细节图,上面涂抹众多,字形还很潦草,较之《兰亭集序》的娟秀差了一大截,可你不曾想到,颜真卿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中写下这些的。
一时间失去了兄弟和侄子,颜真卿是痛苦的,然又知亲人们死时的惨状,对颜真卿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悲痛之情溢于言表。
全文234字,只用了七次蘸墨,到了一笔墨写下了53字,留下了干枯压痕出现难以控制的伤痛轨迹。
从“维乾”到“诸军事”蘸第一笔墨,墨色由浓变淡,笔画由粗变细;从“蒲州”到“季明”蘸第二笔墨,墨色也是由重而轻,点画由粗而细,且连笔牵丝渐多,反映了作者激动的情感变化;
从“惟尔”开始,因要思考内容、蘸墨,涂改、枯笔增多;从“归”字开始,墨色变得浓润,“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八个字墨色浓厚,充分反映出书家失去亲人的切肤之痛;
“天下悔”三字以后,随着心情的不可遏制,越往后越挥洒自如,无所惮虑。两个“呜呼哀哉”的狂草写法,足见书家悲愤之情不可言状。最后的三行如飞瀑流泉,急转直下,给人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这亦是《祭侄文稿》被称为是“天下第二行书”的原因所在,此稿虽是草稿,可却是在极度悲痛的情绪下书写,不顾笔墨的拙劣,字随着书家的情绪随之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
好了,已经了解完了《祭侄文稿》,大家认为将其外借日本有没有错呢?欢迎大家交流。
~常天书院~
~每天与您分享书法干货~
~敬请锁定~
北京常天书院秉承着“心如清水,身寄常天”的基本理念,始终以赤子之心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兢兢业业地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艺术价值,并让学员们发掘自己的艺术创造力。
常天书院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独特方式,系统教学,课程形式灵活多变,主攻书画培训课程、文化荟客厅与武医身心疗法三个方向。
·END·
北京常天书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