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耘说诗·教你写诗:诗歌技法121☞隐深
教你写诗:诗歌技法121一分钟学一个诗技之隐深
访渤海国遗址
诗/蓝格子
我们一群人驱车至此
一个王国,轻易被我们踩在脚下
矮下去的城墙边,松柏茂盛
毫无衰老之意。御花园已不复存在
但花园里的花开得热烈
它们并不知道接下来的败落
风从远处吹来,穿过千年石灯
它身旁,一树叶子立刻发出崭新的问候
亦或古老之哀叹
夕照,向晚。现在,我们打算离开
当然,还会有人再次到访
并不断离去。多年后,或许我们的子孙
也会前来观看这历史的遗物
那时,他们之中
肯定不会有人知道,我们也曾到过此地
就站在他站着的位置
满目伤怀
☞技法:
【隐深】很久以前的作文课堂上,老师反复强调四个字——深化主题。诗更需要深化主题,以防流于肤浅。至于如何深化主题,很多人还是朦朦胧胧,摸不着头脑。今天我讲一条技法。
隐深,是指诗歌创作中,在心里先将主题概念剖解,之后在文字中隐蔽地将主题加深一层。此技法可以使诗歌厚度增加、富含哲理。
☞剖诗:
那时,他们之中
肯定不会有人知道,我们也曾到过此地
就站在他站着的位置
满目伤怀
此诗围绕遗址这个主题进行创作,前四节都在书写渤海国实实在在的遗址。最后这一节使诗歌的厚度陡然加深,诗更深沉更立体了(去掉这一节比较比较,很明显)。那么问题来了,诗人是怎么想到这一节的内容的?我们怎么就想不到要这样写?原来呀,诗人是捋着时间轴,把“遗址”这个主题概念进行了剖解。
第一层次(前四节):相对于现在这个时间点,渤海国是遗址。
第二层次(第五节):相对于未来某个时间点,当前参观渤海国遗址的人也是遗址。
作者把遗址的概念从物深化到了人。但请注意,她挑明人也是遗址了吗?没有。而是隐含在逻辑链里,草蛇灰线,让读者自己去体味。
☞造诗:
1.
山顶
诗/十耘
一座山的山顶
高于山上所有石头
你看,山顶上站着一个人
他终究要下山
也可能还将上去
也可能把冰凉的一生睡在山尖
2.
贝壳
诗/十耘
海边是贝壳的坟场
冷了。随意就可以瞟见
一叠苦涩的钙
这些浸泡在海水里的弧度
被人们浸泡风中的骨头捡起
☞重点:
使用此技法,主题深化的一层不可说破。如造诗1不可说破山高人为峰,造诗2不能说破浸泡在风中的人骨也是一种苦难的贝壳。
有朋友可能要说了,我也见有的诗说破了呀,难道不可以吗?说破的情况一般在一首诗中的某个局部,而不是处于关键位置、占据一定篇幅的结尾。况且,诗技没有绝对。
☞提示:
再说说这条技法怎么把握,说白了就是怎么用最好用。我的建议是,当一首诗写到最后,看看深度够不够,如果不够,就别着急收尾,可以用“隐深”的法子加上一段。
☞感悟:
把指导口号细化成具体办法,这才有用。
【诗人简介】十耘,人称十耕。一片写诗的树叶,一条有故事的虫子(当然,这虫子不吃树叶)。荣获全国徐志摩微诗歌大赛一等奖,凤城诗赛一等奖,首届国际微诗大赛大西洋赛季优胜奖,“坤明杯”微诗大赛最佳评委奖,全国精短文学大赛“十佳诗人”,新浪微故事大赛金奖,首届科幻微小说大赛二等奖,善文化微散文大赛二等奖等奖项。诗作入选《2015中国诗歌年选》、诗集《一首诗•一座城》等,作品在《星星诗刊》《小诗界》《中国诗歌网》等多家报刊杂志、网媒发表。
长按赞赏码,感谢您的鼓励支持!
教你写诗:诗歌技法12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