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这不是一本一次就能读完的书。
就像日子一样,慢慢过。
文字简美精致,思维跳跃。一目十行,总能找到一句话,几个字,心里默读,余韵不散。
她能给你的焦虑带去慰藉,耐心地瞄上几眼,默默地沉睡。或许你从中找到了答案,对万物的答案。
她就像是一个孤独的行路人,眼前的风景和广袤的云边都是她思想的依托。
曾经刚硬而无可琢磨的人,在时间磨练中渐渐呈现朴素、轻淡。这条规律在很多人身上得到印证。生活不断删减和简化,心得到澄清和明确。世间渐渐成为另一种样子。
我们随时准备成为一个全新的自己,具备无限的生机和活泼,将理性赋予其中,然后心安。
庆山的书写不同他人,精彩的句子往往在布局上没有留白,同时抹去了点睛之句,没有虚实结合,几乎都是高密度的虚长篇累牍。
有人说:她的书有血有肉的部分太少,是属于私人化的书籍,看了也生发私人化的感受。
发生私人化的感受不好吗?
这一点,倒觉得没错。
她说,生命不是用来展示于外界或他人,不是由这些来损毁或成就。对他人无须评判,也不必追随。每个人都在临及自身的深渊。彼此的道路各不相同,也就无法仿效。人所存在的根本意义,是用来完尽自己的任务。它是一个人的事情。
《眠空》文字来自日记、笔记、杂录。文字的确具备即刻的意义,记下的观点或细节是作者自我构建和行进的一个过程。
书中起笔于对文字、记忆的描述,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慢慢铺展开来,人生、亲情、死亡等不同方向出发,在痛苦里挣扎,偶尔豁然贯通,找到修行方向。
书中有一部分写她和母亲孩子三人的杭州行,写作功底不凡如深水潜行,可以将读者直接带入,发人深思。
只是,庆山的文字充满个人风格,热衷表述自己内心的状态,文字常常一代而过,没有很好的深入下去。
其实,她的每一部作品都不过是她每个过程的蜕变。而她的作品就如同那被脱下的壳,她早已不需要这个壳,壳丢给了我们,让我们慢慢寻踪,而她早已带着她新的外壳走得很远很远了。
有人说她也许是最文如其人的一个写作者,她和她笔下的人物都离现实的人烟很远,然而她又非常抗拒读者和公众将她的写作和生活对应起来。
在她心中,写作和生活是两个分开的个体,永远不会成为一个整体,无论如何结合,都只不过是一个参照一个指引。
也只有她能做到,让文字时而冷冽,时而决绝。
色如聚沫,痛如浮泡。皆悉空寂,如有真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