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为何在雨伞外独行。」

「为何在雨伞外独行。」

作者: 吉蕾Camille | 来源:发表于2020-07-24 09:00 被阅读0次

    ​“为何在雨伞外独行。”

    最早听到这句词,是在十六岁的夏天,听陈奕迅的《任我行》里唱「世上有多少个缤纷乐园任你行」,同时也唱「为何在雨伞外独行」。

    那时正在高三前暑假的溽暑中苦苦煎熬,我总是喜欢用属于中学时代特有的精神慰藉方式,在书桌和墙壁都贴满五颜六色的便利贴,写上数学物理公式与承载着憧憬的句子。

    从书本、音乐与电影里窥探到的独立自由的未来,如同童年时柜子高层的糖果和八音盒,在被大人们半推脱半承诺「等你长大」的时间里,踮起脚伸长了手臂,便有种触手可及的幻觉。

    而当太宰治的和服、毛姆的人性剖白与鲁迅的人类悲欢等诸多承载了游离者灵魂的字句,都无一例外地,被游荡于网络的平庸之辈们不分青红皂白便用作嗟叹感怀的外壳时,我回想起大学在思修课上读《黄金时代》的场景。

    那时候我还执拗地认为,自己能够抹掉那人尽皆知的段落里「可是」之后的半句,永远停留在天空中做那朵半明半暗的云,至少天高海阔,无处不可游荡。

    但这并不现实啊,不是吗?我听到来自人群的嘲笑声。

    生物课上提到,人类的集群性是一种本能。而自然科学也时不时提到人类的社会性。

    在漫长的青春期与间歇性中二发作的时间里,每当被如此教导,我时常感到无所适从;同样,当我偶尔回忆起小时候那些试图合群的场景,那些稚拙的、令人赧然的举动在现在看起来显得分外不合时宜。

    我就是那个在雨伞外独行的个体啊,

    在大雨滂沱的季节里,人类变成奔淌的河流;而当他们冲我喊一句快来的时候,我也只得用「我怕拥挤」一类的托辞来逃避。

    想到高中有段时间极度自闭厌世,用水彩笔在蓝白色校服后背写下「独居动物」几个大字,于是在接下来便不得不接受旁人迎上来的、好奇或意味深长的询问;而在一个周后,清洗过后的校服上字迹已然消失不见,我也没有再写下过第二次,无非是惧怕他人多余的目光与自己的羞耻心作祟。

    当然,即使到现在的年纪,我仍旧做不到向往的极乐自由,也意识得到,自己多数时间都只是自我领域里将自己与周遭人群之间划开沟壑,并用所谓「思考的独行者」这类借口聊以自慰。

    或者换句话说,即使早已褪下可以要与世界为敌的念头,被生活的巨手试图揉进人群中,但自己身上某些难以驯服的本性仍旧昂着头,硬生生营造出如同油水分离液面的、格格不入的场景来。

    曾经将自己的处境比作「留在沼泽里的鞋子」,意识与灵魂恨不得忽忽悠悠地飘上天堂,然而肉身却滞留在泥地里,被工作程式、社会准则和午饭的价格轻而易举地压垮。它们都各自成为我与世界为数不多的接点之一,凭借着这种扯不断的现实维系拽着我在泥泞里前行。

    我早已不再刻意标榜自己有多与众不同了,但耳边关心与探寻的声音却越来越频繁地钻到我脑袋里来。

    大多数都是关于我如何处理那些极其不擅长的现实问题,为什么看上去总是与世界脱节,或者是为什么一定要以这种状态存活于世——淡漠、抽离、不切实际,以及容易被误会但实则并非如此的、旁人眼中的高傲和轻蔑感。

    多数时间我都不知如何作答,如若回答本性如此,未免有些反常识或是经营人设的意味;而如果回答刻意追求远离人群的状态,异己者们的议论与目光便如同利箭从四面八方戳过来。

    也是因此,偶尔与真正相似境况的人短暂碰面时,感觉到的恍惚与不真实感,反而要远大于相遇时预计的共鸣与欣喜。

    「为何在雨伞外独行」,至少在我现在的视角看来,会成为我永恒而无解的问题。

    倒不如将人类个体比作散落在地图上的灰尘,在季风洋流的作用力下发生缓慢而不被察觉的聚集,然后躲在同一个屋檐下抱团取暖。

    而我——同许多境况相似的人,也只是恰好落在了偏僻的赤地,始终淋着雨前行罢了。

    文/浅草Asakusa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何在雨伞外独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rgdl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