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江河》是我最近在看的一本史学书.
书只看了一半,之前断续看的部分,还没有整理思路,这些文字本该最后写的,但是记录一次,算是一次期中考试。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在中关村的言几又书店,无意间发现的。书的装订很朴素,封面右上角,印刷着古拙的四个大字,万古江河。封皮是硬的,结实的包裹住里面淡黄色的纸张,文字密度适中,内容共540页。
这种书,不用翻开,就让人心底里有种好感,如同一眼望见一位美人,想去靠近,想去攀谈。
之后便是荷包一抖,好书到手。
第一章从考古说起,从人类在中国大地的散落与发源开始,历经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主要地区的代表文化聚合发酵,最后孕化出日后中国文明的主渠。
第二章则讲中国文明内核,由商到周渐趋明朗,北方儒家和长江流域的道家交流融合,最终让古代中国主体思想成型。
文章资料翔实,文笔精炼,读起来酣畅淋漓,尤其是作者的一些史学观点,视野广阔,字字珠玑,使人眼前一亮,有醍醐灌顶之妙用。
其中有趣的部分,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周起而代商,以小胜大,首提“天命糜常,惟德是亲”。
自此,“天命”的概念便出现在中国文化里。上天第一次可以对世间秩序有监督和裁判的权力,对政体是否具有道德性,有完全的裁定,这彻底摆脱了简陋的宗族神祗对政体的限制。
统治者可以奉天承运,而上天只以道德标准来判断统治者是否合格。这种理论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大王们,皇帝们可以使用它来合法化自己的权力,起义、反抗者也同样可以使用它来支持抗争的理由。只要百姓信“天”这个概念,有心之人就会它来做文章。
春秋战国,儒家以人间秩序为中心,阴阳五行以自然秩序为中心。
后世常说的“天人合一”不能摆脱这两个历史的源头。总的来看,诸子百家,儒、道、墨、法、兵、阴阳、农、杂、名、看似割据一方,自成一派,实则取长补短,兼容并包,自身才得以构建起一套全面自洽的逻辑体系。
派别之间的对话和思辨交织成了传承至今的中国文化的核心。
春秋已降,南北对抗,健壮政体常见北方,鲜存南方。
南方物产富饶,土地肥美,非北方大地可比,楚国借此争雄诸国,但不能独树一帜。此中缘由,可能是北方业已有一套的成熟的文字体系,具备了文化上的先发优势,而南方诸地终究是借来的文字,消化吸收需要时日,前期的政体发展必受此制约。
周后礼乐崩坏,各国施行封建制政体,而南方楚国开始“改土归流”。
北方诸国整体继承了周制,分封亲属,累世公卿。而楚国兼并诸国,不再封建族亲,转而派遣县公治理,虽有治权,但由中央委派,即后世所谓的“流官”,这是最早的“改土归流”。
楚国已接近君主政体,而非封建领主。
以上,就是这几日的读书心得,这里卧虎藏龙,如有纰漏谬误,还请指正。
作者说他所看到的十分有限,然而就是这史海一瞥,就让读者受益良多。
开卷有益,沿《万古江河》而下,吾辈之舟已过千年。
好书当如《万古江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