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碰到一位好久没见面朋友,聊天说起她家读一年级的孩子。
朋友说,现在一年级的孩子作业都很多,每天除了练习写两版字以外,还要做两张卷子。于是,她向家委会反映这个事情,希望和老师协商一下把作业量减少一些。结果家委会的回复说:其他家长还觉得作业量太少了。她也就作罢了,根据自家孩子的实际情况自行酌情减量了。
对那些牛娃牛爸妈们,我们真的是真心佩服!
如何让我们自家的孩子也可以自己掌控自己的学习,不让我们操心呢?
管孩子吧,又会引发孩子的抵触,怎么喊都不听,甚至还要顶嘴的。现在的孩子打不得骂不得,最近传来的各种孩子因为学习压力什么的跳楼的新闻,真是让我胆战心惊。
我们也希望减少焦虑,顺其自然,但肯定也不能放任孩子不管呀,毕竟孩子还小,完全靠孩子的自制力是肯定不行呀,现实中竞争那么大,到时候孩子学习跟不上可怎么办?
今天分享一下我的看法和做法:看到孩子的感受,给予孩子鼓励,激发她的内驱力。这个方法可能会和我们现下采用的方式不一样,需要父母做出很多的改变,这个改变也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
首先,我们可以先开始做一个亲子日志记录,记录的时候尽量描述具体事件,写下自己的感受。
比如,同一个孩子的一天,我们的记录可能是:吃饭还是总离开餐桌,没有规矩。那么,我建议大家改成:虽然还是忍不住离开餐桌,但次数已经从七八次,变成了三次。
我们如果没有记录,健忘的我们回头看去,好像每天都差不多,都是那些事,也都是要做的,就找不到我们在哪些地方做得不恰当,哪些地方需要改善。我们很多时候,对孩子说的话是随口就说出来的,不需要经过大脑思考,可以根据我们惯常的思维模式脱口而出,而且还是不被我们察觉到的固定模式。
记录这些日志,是为了帮助我们进行觉察,让我们能站到事件以外的角度去看待我们和孩子之间是怎么互动的,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第二步,开始有意识地从从孩子的视角切入看待事件,发掘积极一面,哪怕是做得一件错事中,都可能有其积极的地方。我们要清楚,找到积极面,才能找到改善的切入口。
你可能会说:我们家孩子写个作业拖拖拉拉,别人孩子晚上9点就能去睡觉,他写到12点都写不完,我都气死了,这里你说有什么积极面?
如果我们耐着性子,仔细观察,孩子写作业到12点,可能的原因有:总是被大题卡住,不做出来不罢休,一题一小时;也可能是写着写着开始发呆了;写着写着开始玩橡皮擦,摆弄小玩具了等等,各种情况,聚焦到了具体的事实细节,你发现,其实并不完全是“拖拉”。
先分析做大题卡住的孩子:他执着的一面很可爱,就是不够有技巧,我们是否可以引导他像考试那样,每题只给10分钟计算;或者引导他认真抄答案,做错题本,分析答案是什么角度切入的。
再来看看发呆的孩子,是不是在想同学聊的动画,自己没得看只能听,这反应了孩子的社交需求;是不是在想白天精彩的事情,孩子有表达分享的需求,饭后可以先和孩子聊聊天;不知道为什么就会发呆,那我们约定5分钟以内发呆不打扰,超过5分钟敲敲桌子,帮他矫正过来。
对于爱摆弄小玩具的孩子,可以饭后允许他先玩20分钟,释放一些精力;或者约定每学习30分钟,休息10分钟,可以玩;然后在学习的时候,把学习桌清理干净。
你看,在我们平常看不见积极面的地方,其实潜藏着很多孩子充满希望的积极之处:也许看见了他解题的执着,也许看见他热切的社交愿望,也许看见他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拖拉(一次发呆时间不多,只是总发呆次数多)。这些,都可以被视为积极的一面,让我们可以切入改善的动作。
第三步,当孩子能感受到自己的需求被看到、被理解的时候,就会产生好的感觉,从而形成内在动力,对应做出好的行为了。
可怜天下父母,当我们面对一个生命的出现,毕竟没有人生而知道怎么做好父母,那我们就自我学习成长,改变不会是一蹴而就的。改变不必着急,重要的是迈出第一步;改变允许反复,重要的是边做边改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