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天赋秉性和成长秩序,找到自己的热爱,遵循自己的节奏,将天赋做到极致,而不必刻意与同伴保持一致的步伐。如蒋勋老师所说:生命做功课的方式是不同的,有的人是很快就把功课做完就走了,如初唐四杰的王勃;有的人就要做到几十年之后,如齐白石,他最好的东西全部都在70岁以后。
2.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过程,有其内在的秩序、节奏和规律。每个年龄阶段都有其自身特有的身心发育规律和认知特点,以及需要面对的问题、学习的内容、经历的体验。教育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成长阶段和节奏,违背规律去压制或去催熟,都必会遭到惩罚。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3.分享一个缓解负面情绪的方法:如果你无意看到了一个恶心的东西,那就赶紧把眼睛移开,把注意力转移就好了。让自己觉得恶心的东西,多看一眼都是你自己的错,比如无关利益的输赢,陌生人的恶意评论,无理取闹的垃圾人等。
记住,永远不要让不重要的东西影响到你的情绪。专注自己喜欢的东西才是正道。
4.有事情是要说出来的,不要等着对方去领悟,因为对方不是你,不知道你想要什么,等到最后只能是伤心和失望,尤其是感情。
5.阅读,是为了提升我们的认知,而不是固化已有的认知。过去,在书籍尚少,信息闭塞的时代,我们确实会因为无知而犯很多错误、走很多弯路,但通常我们知道自己无知,所以充满好奇心,渴望新知,即便对于突破或否定自己固有观念的书籍和信息也是持开放态度的。而今天,在书籍极大丰富,信息极其发达的时代,我们反而很容易在海量信息和书籍中,只选择符合自己固有观念的书籍来读,或局限于用自己固有的认知去截取和解读我们想要的那部分信息,为自己的所言所行找到更多的理由和依据,而拒绝不同的观点和立场,拒绝思维的开放和弹性,变得更固执、更狭隘、更自以为是。
所以,在信息时代,我们要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就要避免仅仅靠低水平的重复阅读来增加信息量,在原地打转,而是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和思维的弹性,给自己机会去看看我们原本不理解、不认同、不接受的部分中,有没有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尽可能突破固有认知和思维的边界,完成自己认知层级的提升,告别偏执和狭隘,让自己变得更丰盛、更多元、更包容。
6.都渴望成功,其实成功就是痛苦的过程,你选择优秀和成功,就是选择痛苦。一个人想有更大的成功,就要付出更大更持久的痛苦,奋斗的过程就是自律的过程,要放弃舒适和惯性。想要持久地享受和适应痛苦,就要爱上痛苦,把痛苦转化为成就的快乐,当你爱上痛苦也就爱上了成功。
7.不要期待别人爱自己。期待别人爱自己,本质上是把自己放在了客体的位置上。相当于别人是强大的,而自己是弱小的。老是期待别人爱自己,也是一种自我中心。这样我们就很难真正的换位思考或关心别人,很难发展出爱的能力。
8.知行合一:1)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2)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3)知是行的主意,行是在的工夫。4)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5)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6、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为知。—— 王阳明
9.一个人的魅力,并不一定主要来自长相或知识,而是强大的精神气质。比如不少人喜欢王志文扮演的丁元英,但如果丁元英的精神内核是“等靠要”,他可能就是一个看门老大爷。
10.把自己变好就是对别人好。你把自己照顾好,收拾的干干净净,快快乐乐。你什么也不需要付出,就会有人想接近你,因为你的存在本身对别人就是一种奖励。
如果你一副惨相一副断气相,对别人好又有什么意义。别人根本上还是看你本身有没有价值,而不是你的一点点付出或关心。你没有任何价值,你的关心别人可能觉得恶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