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亲密关系里,“爱”是个永恒的主题。我们每个人都希望遇上对的人,遇上真正的爱。然而,什么是真正的爱,并没有几个人能说的清楚。从小到大,我们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爱的教育”,大部分都是跟随着自己的情感本能和驱力,复制着潜意识里父母相处的蓝本,又或者从一些文学影视作品里面,投射理想化爱人的形象。
这样我们就容易因为这些不够成熟的爱情信念,掉进无数“以假乱真”的情感的坑,最终伤人伤己。想要拥有好的亲密关系,首先需要学会认识什么是“真正的爱”;想要识别“真正的爱”,则要学会鉴别哪些是“高仿的爱”,或者准确来讲,应该称之为“爱的半成品”。情爱世界里,最能迷惑人的“爱的半成品”有两个,一个是“偏爱”,一个是“宠爱”。因为内容比较多,我想分成两篇来写,本篇专门解析有关“偏爱”的心理主题——
所谓的偏爱,就是感受到被特殊的对待,或者说在伴侣心里的位置,与其它人相比,是独一无二的。这里的核心词汇是“偏”,“偏爱”、“偏心”、“偏袒”,都有一种潜在的淘汰其它竞争者的味道在里面。当你出现在我的眼前,其它所有人都变成了“背景”,“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千粉黛无颜色”就是典型的对“偏爱”的描述。
这样强烈的情感,想想都让人向往,为什么我把它称之为“爱的半成品”呢?
实际上,“偏爱”的本质是一种迷恋,是一种类似欣赏、喜欢、仰慕的情感,是属于一种弥补自身渴望的自恋式情感。简单来讲,它类似于一种粉丝“追星”,明星身上的某个闪光点,契合了我的无意识渴望,我也想拥有,所以我疯狂的迷恋,至于“明星”真正需要什么,渴望什么,向往什么,我其实并不一定真的关怀。所以“偏爱”之情, 并不属于二元关系的情感。但由于“爱情”里也包含“强烈的吸引”,也具有“排它性”,所以“成熟的爱”里也包含了“偏爱”的味道,但反过来“偏爱”却不一定都拥有爱的成分,因为“爱”是一种二元关系的情感,是发自内心的利他或给予,是一种情感发育成熟的能力。而纯粹意义上的“偏爱”,有可能仅是一种“占有欲”,是一种自恋式的投注,它的位置是在“爱”的萌芽期,但还没充分发展出“爱的能力”,所以被称之为“爱的半成品”。杨贵妃之死,就足以说明,偏爱,未必会带来真正的爱。
但在寻觅爱情的道路上,很多人对“偏爱”总有一种异乎寻常的执着心,甚至超越了对“爱”本身的渴望,更多的心理张力固着在对“独特性”和“唯一性”的强调上,期待以对方的情感强度为标尺,来证明自己的魅力指数。这其实是一种不成熟的情感需求,也是婴幼儿期的残留物,同时也是一种原始自大的需要,本质是一种自卑的补偿。当然这也意味着俄底普斯冲突的未完成,潜意识压抑了强烈的竞争欲,但又不能投入到真正的竞争中,所以需要借助伴侣的“偏爱”,在象征层面完成对其竞争者的“剿灭”。
面对“偏爱”,通常会出现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被偏爱的人,拥有稳定的自信心,可以享受被爱,不执着于偏爱;同时拥有给予爱的能力,懂得感恩,懂得回应,可以投桃报李,使得关系在循环往复中获得成长和深化,相互体谅携手陪伴彼此的未来。
现实中更多属于第二种,因为需要缓解内部的自卑,所以不断向外索要证明,这样就会出现很多的反向形成。行为上咬定别人爱我有恃无恐,仗着对方的喜欢肆无忌惮,吵架了永远是被哄的那一个,发生冲突一定要等对方来低头。在关系中,有一种莫明的居高临下的地位感。在这种情况下,对方如果不是受虐型人格,二人的关系可就岌岌可危了。但就算是受虐型人格,可以满足你的自恋,任由你拿捏,若想长久,也得确保对方的人格永远不发展,不提升,但这实在是极小概率的事情。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所选对象的心智成熟度,的确很大程度上关乎着我们关系的质量;但同时,我们是怎么样的人,也决定着我们会吸引什么样的人;双方心智能力的发展水平,也决定着彼此关系可以深入到何种程度。
很多时候,我们要想想看,我们对于伴侣的不满,到底是不是出于我们对自己不满的投射;面对明显不适合的伴侣,我们又为何迟迟不能放手,会不会有潜意识里依赖的主题尚未被解决?
所以,拥有健康亲密关系的第一步,我们得先拥有健康的自己;面对关系冲突的议题,我们首先要尝试探索和修复的,也正是我们精神世界中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