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观察记录
了解新事物的第一步,一定是观察。
在什么都不懂的情况下,你的任务只有一个,那就是搜集和记录周围环境的信息,千万不要自己先入为主去搭建框架。
举个例子,当你来到一个新行业,新公司,甚至进入到一个新会议时,赶紧闭上嘴,睁大眼,竖起耳朵仔细听。
看看大家是怎么做的,听听大家是怎么说的,然后找规律,找共性,弄明白说的是个什么事情,把它们记录下来,再按照特定的属性对信息进行归类。
比如新公司对一个项目的做法,观察大家都是怎么操作的,这个流程有什么规律,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这些和自己过去的经验有什么差异。
再比如来到一个新行业,跟着师傅去拜访客户,观察师傅都是怎么接待客户的,是怎么和客户沟通的,言谈措辞都有什么特点,有没有和你既往认知不太一样的地方。
不要去judge和理解,单纯去感受,把自己变成一个没有主观意识的记录机器,
在什么信息都还没掌握的情况下,胡乱做假设很容易偏离当下的航道,越走越远。
以前有个大佬说过一句话,任何新员工进公司两年内不准提战略性建议,谁提谁走人。
这其实说的,就是在你还没有完全了解一个规则的时候,不要去胡乱发表建议。无知者不要无畏,无知者先学会闭嘴。
2. 搭建框架
当你搜集到足够多的信息,就要对信息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这个时候才开始要搭框架。
这个框架,就是你对眼下规则的推理和假设。
举个例子,你去跟一个项目,和同事老板客户们开过几次会之后,大概了解了这个项目的全貌,这时就要开始罗列信息,组织你的认知单元碎片,尝试搭建两种框架。
第一个是横向的时间线框架。
这个项目的起因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这个项目,最初的相关利益方都有哪些人,谁在这个项目中占主导地位,项目发展到现在经历了哪几次大的变迁,踩过哪些坑等等。
拉一条时间线出来,把每个节点发生过的重大事件,都记录下来,
第二个是纵向的流程框架。
过去的经验是什么,现在项目进展到哪一步了,有没有达到阶段性目标,是否缺乏资源支持,下一步的计划和行动是什么,下下一步的安排又是什么,有没有开启分支任务,是否需要额外的支持等等。
时间框架的作用,是帮你理清楚来龙去脉,摔过的坑不要再摔一次,要警醒注意的地方提早留个心眼。
流程框架的作用,是帮你搭建事情运转的底层逻辑,让具体行动的每一步都是清楚的,可视化的,而不是模糊的,一脸懵逼的。
这两个框架,一横一纵,就构成了完成这个项目的基本规则。
3. 验证框架
框架搭好了,还需要验证。
因为这个框架是基于你接受的信息和认知组装出来的,有点闭门造车的意思。
换句话说,这个框架遇到现实情况是不是走得通。所以接下来你需要拿着这个框架不停去试错,去匹配不同的场景,看看有没有问题。
你试验的次数越多,这个框架就越经得起考验,也越具备普适性,拿出去用的时候才越不会被别人挑战。
这个步骤很费功夫,但至关重要。因为很多问题在你没有真正遇到的时候,是完全想象不到的。
举个例子,我又要拿游戏说事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玩过魂类游戏,这类游戏的特征是关卡里的陷阱特别多,第一次玩的玩家不挂个十几二十次,是不可能成功过关的。
所以想要通关,你需要背板。
何为背板?
眼前这条路,走三步会有一个大石头从侧面滚下来,走五步会有一个小兵偷袭我背后,走七步转弯的时候地上会突然喷火,走十步会从天而降一个大摆锤。
背板,就是把这些陷阱的位置和出现时机都背诵下来,然后一一闯过,这叫还原这个游戏场景的规则。
但你还原这个规则的过程,十分痛苦。
因为每当你以为自己能够完全掌握规则的时候,会突然来个大摆锤把你打回起点。
游戏如此,生活和工作亦如此。
背板是最笨的办法,因为这是粗暴的堆量,挂的次数多了自然形成肌肉记忆,不需要动脑子也知道遇到陷阱应该怎么办。
我们当然可以提高效率,这个时候靠什么?
勤动脑,勤思考。
去寻找其中的规律,总结共性,最后内化形成自己的方法论。
比如,地上喷火的地方有没有什么特征,小兵偷袭你之前有没有声音提示,大摆锤掉下来的时候地上有没有影子,这些都是帮助你绕过陷阱的技巧。
更厉害的玩家,会反客为主。
什么意思?
他会站在游戏设计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为什么这里会有一条平坦大道?这么宽阔不合常理,其中必定有诈。”
“游戏费劲心力设计这条路只是为了让我看风景,这是不是太浪费资源了?不对,这里肯定藏着不为人知的重要机关。”
“我好不容易过了这个陷阱,前面不可能有更大的陷阱。因为这个时候需要奖励玩家,而不是继续惩罚,所以我可以放心大胆地走过去。”
高阶的玩家会预判游戏设计者的思路,从而为自己所用。这本质上是一场博弈,是规则设计者和规则参与者之间的博弈。
而验证框架,就是我们在博弈中取得胜利的武器。
从失败经验中找到优化和调整的技巧,让你的框架不断完善,不断添砖加瓦,直到适配所有场景,让规则最后能够为你所用。
作者:张良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