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03年,我刚刚毕业,到郑州郊区一所中学任教。初工作很拼命,领导也表扬了几回,感觉就更加良好。我自己感觉不到的是,大学学中文的疏狂气仍在,说话做事好高骛远,不习惯在细处约束自己,却还以为那是豪气干云。领导有些无奈,但足够宽容,就说我做事作风不拘小节,我也把它当做表扬,就这样努力而又感觉良好地过了几个月。
因是寄宿制学校,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就要求很多,比如吃饭不剩饭,吃完桌上不留残渣等。老师和学生在一起就餐,老师无形中就起到一个榜样作用。我这个榜样做得不好,总是随便往碗里一拨拉,站起就走。有时候急着进班,连拨拉也不拨拉。终于有一天,坐在对面的领导急了眼,满脸通红地说:你就不能把它弄干净?这么多学生看着,成什么样子?事后我很多次想到,他本性宽厚,又不善言辞。能说出这些话说明已经忍耐到了极限,所以才会憋得满脸通红。
从那以后,我每次吃过饭都收拾得很认真很干净,一直到现在。
2006,去东区听课。难得出来一趟,几个人坐在车上说笑得很欢畅。我更是忘形,一边吃着瓜子,一边就把瓜子皮扔出窗外。不经意间一回头,外边一位出租车司机正以一副不可思议不能忍耐鄙夷而又义愤的神情望着我。我兀自不觉,怔了一下,用眼神询问他:怎么了?终于,他开口道:“你别再扔了”,中间几个字拖得很重。瞬间,我很是羞愧。事后很多次我都记起他那神情,那份鄙夷时刻照出我的“小”来,供我咀嚼与自警。
2009年住进了小区。有次驾车出门,门卫是位胖胖的大爷,行动都有些不便。不知为何,他好像一时没找到起栏的钥匙,恰逢我有急事,便有些不耐烦地催促道:快点快点。大爷一边应着一边慌忙地找,等到打开了门栏都有些气喘吁吁。出得门来,隐隐有些不忍和自责,坐在副驾驶上的妻子也说:以后别这样了,人家那么大年纪了,这样不好。妻性情温厚,她说不好,便是真的不好。于是,我又见出我的“小”来。后来我想的多了,才明白,让我自责和羞愧的并不是我催促了他,而是,我的语气里没有尊重和人性之善。恰恰,善良与尊重,正是教养的基础。
2012年,来到一所小学。不长时间,我就发现这所学校的刘娜校长有一个深入到骨子里的习惯,她总是随手就捡起身边地上的一片纸屑,毫不做作。我不知道她这个习惯影响了多少学生,但起码影响到了我。原来在中学,我也随手捡起地上的垃圾,只不过不是那么经常。而今,我刻意地培养了这个习惯,不为影响人,只做修身之用。
终于,2016年,我在一篇文章中写道:“面对初升的朝霞,我无地自容;面对淋漓的暴雨,我无地自容;面对盛开的茉莉,我无地自容;面对复杂的人性,我无地自容。”因为我知道,修养之路遥无止境。著名作家梁晓声有几句著名的话:“文化可用四句话表达----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单以修养而论,“知耻而后勇”,不断地自省与自我规范,乃是“根植于内心”的最关键的途径。
二
上一周,在南流小学教师共读第六次研讨会上,我们共同学习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的第六个主题“道德教育”。其中,我谈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篇文章《童年期和少年期教育的两个源泉》,在这篇文章中,苏氏提到道德气氛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他指出,道德教育有两个源泉,第一个是预先计划好的教育工作,诸如少先队主题活动,班队会,升旗、入队仪式等只要是有明确目的性刻意为之的,都属于这一类。这一类当然很重要。但还有一个教育源泉更重要,那就是“儿童周围的复杂关系”。根据他后面的表述,其实说的就是外界氛围和周围人的自然表现对孩子无意识的影响。
“老师带着孩子们来到学校的食堂。他自然不会忘记,让大家在吃饭的时候要遵守行为文明准则,以便在满足自己需要的同时,进一步巩固道德的和审美的日常生活习惯。在食堂里儿童不仅吃饭,还会看见许多事情。这不,一个七年级学生把一个一年级小学生从餐品柜台边挤开,自己买到了需要的食品,而那个小男孩却被挤到了队伍的末尾……在乱糟糟食堂里似乎谁也注意不到这些,儿童也不会动脑子琢磨他眼前发生的事,但是任何事情都不会消失得无影无踪,眼见的一切,都会反映到儿童的脑子里……人们的生活一幕幕从儿童眼前闪过,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反映到儿童的记忆中,有时是绕过意识,似乎不知不觉地就进入了记忆深处。生活不但反映到意识中,也反映到潜意识之中。……
儿童在学校食堂的20分钟里所看到的一切,反映到他们的潜意识里,有好的东西,也有一些事实是与教师平常经常对他们讲的完全相反。这些事实乍看起来无足轻重,然而从教育角度来说就是危险的。儿童的意识和潜意识中,这种在实质上与教育者的教导相互矛盾的信息反映得越多,人的理智就变得越发软弱无力,因为理智如同人的主要守卫者和行动主宰。”(<童年期和少年期教育的两个源泉>)
身教胜于言传。假如我们平时给学生说教渗透的是一套,而他在现实中看到的感受到又是另外一套,那么,他的意识和潜意识就会打架,孩子就会无所适从。最后,他在两难中自主选择了多次,终于形成了自己的价值感和基本人格。我们几乎不知道,一个孩子在这种两难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堪称百转千回惊心动魄的心理路程,可悲的是,我们几乎就是这样成长的一代。
于是,我们习以为常。我们觉得,说一套做一套就是这个世界的常态。作为教师,我们不关注自身的修养和细节,当我们给学生说要爱护校园环境时,我们几乎从未俯身捡起一片废纸。作为家长,我们也不注意在行为细节上规范自己,给孩子说了无数遍要多阅读,自己却几乎未翻过一页。给孩子说做人要宽容,但自己处世的过程中几乎睚眦必报。给孩子说看电视不好,但自己总是追剧追到深夜。并且,还总是说孩子不听话,我给他说过无数遍了,他怎么就是不听呢?他要能听才怪,那就违背人的规律了。在具体的细节的“做”面前, “说”的教育力几乎可以略过不提。
时至今日,无论是学校或者家庭,我们的教育还大多停留在“说”的阶段。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教育和教养(修养)一样,都是在细节上“做”出来的。
2017年6月3日星期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