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学生时代最幸福,尤其我们这等人文专业,外人看来无需做实验、攒数据、啃高数、背公式,逃着课看着闲书就能轻松度日。而天上没有掉馅饼的事,若想在学术之路上走得顺一些、远一些、深一些,还是要经过一番努力一番挣扎一番磨折的。我不敢说读到博士就证明自己优秀,只希望分享一些求学路上的经验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
一、论文训练要趁早
学生最发愁的事莫过于论文。本科、硕士、博士、博后乃至工作研究,只要走学术道路,就必然要承受论文这座大山带来的压力。
如何写论文?刚入学的大一新生一定迫切又迷茫,而我,讲起这个问题也着实心虚,因为我关于学论文的知识几乎全部来自个人实践。从本科到硕士,我们写了上百篇论文,但却没有受过专门的论文写作训练。我的本科、硕士都在国内知名的“985”、“211”大学,然而无论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没有教过“论文写作”。我写论文完全靠自行摸索和老师指正。考上博士之后、与导师交流之后,我才发觉自己其实是不会写论文的。
就如矫正牙齿要趁早,到了博士阶段,很多从前欠下的课程再想补上就很难了,比如论文写作,每个人都已基本形成自己的套路和风格,导师所能做的就是引导和“矫正”。我常常叹息,若在本科,哪怕硕士时就能遇到我现在的导师、请他从一开始就训练我走上正确的写作之路,何至于现在还这么费劲这么不着门道呢?
建议本科的同学,无论你未来想不想走学术之路、无论你学文科理科还是工科,都要先学好如何写论文,包括如何选题、如何切入、如何设立分论点、如何结合材料有逻辑地论述,最重要的,如何写摘要、关键词和结论。你的思路正确了,文章的架构合理了,写起来真的事半功倍且很难跑偏。这门课,如果学校开设当然最好,如果没有,一定要找老师单独求教,最不济也得找些论文写作的书看看。你请教的这些老师,首先要是自己能写明白论文的一流学者,而且不妨转益多师,集众家所长。听讲是一回事,自己动笔也同样重要,写好之后请老师指正点拨更加重要。
论文写作很枯燥,很艰涩,很磨人,但这是必须要过的难关,越早入门越好。
二、书到用时方恨少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再好的架构、再好的灵感、再好的文笔,没有材料支撑也是虚空乏味没有意义的。前段时间给小伙伴讲如何写小说时我就强调过,小说要么立足于现实生活,要么植根于历史文献。做研究就更要重视阅读了。
首先,泛读与精读。最好能做到“博”而“专”,既有广泛的阅读量,又有深入的思考。人生有限,学海无涯,无论过去的史料还是现今喷涌而出的书籍期刊、电子文本、网络课堂,我们越来越觉得时间不够用。我的经验是,在没确定研究方向之前广泛涉猎,而且尽量读相关领域最经典的著作和研究,不要无头苍蝇一样看到什么就精读什么。如何甄别经典?这就需要老师、学长甚至百度来开书单了。基础阅读一定要有,即便以后不研究这一领域,作为知识储备也必不可少。我大一刚入学,现代文学的老师就开了近一百本的书单,皆是经典之作。我用一个学期读了三分之二,虽然当时很明确以后一定会做古代文学,但还是很感激那段时间的阅读,让我增长知识、拓宽眼界。本科三年,我读了五百本书,现在还有种“啃老本”的感觉。
其次,教材莫轻弃。很多人上完学就把教材扔了,我从前也不太注意保留教材,认为学过、考过就得了。我的父亲很早就教我攒教材,我直到考博时才开始庆幸并感激他,现在更加佩服他的远见。有一定学术经验的朋友都知道,论文中最不好写的是综述。因为综述不仅要海量阅读,还要甄别梳理,是勤奋与逻辑的结合,还是对表达简练程度的大考验。一篇好的综述,架构合理,逻辑清晰,内容充实,表达精炼,可能短短几千字就能让我们了解几十年几百位学者数万篇研究的核心成果。教材,是综述中的极品,是学习和研究过程中的“最佳伴侣”。它全面而权威,学起来清晰,查起来方便,引起来放心。
再次,无心插柳之妙。《红楼梦》中宝钗调侃宝玉“成日家杂学旁收”,我却觉得“杂学旁收”与“专心致志”同等重要。每一个学科其实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就如我们常说“文史哲不分家”,再往大了说,文理也不应分家、所有知识都不该分家。以我为例,我的专业是明清文学——《红楼梦》,但我的导师让我阅读史学、哲学等经典著作,我自己对文化、医药、音乐等也颇有涉猎,此外还喜欢看民间传说、动物世界、武侠小说、科学探索之类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阅读最好的状态是无功利无目的,而最妙的状态是灵光一闪恰有实用。所以千万别扼杀自己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有时候的“换换脑子”往往能无心插柳收获奇效。
三、良师益友最难找
学习是个“孤独”的过程,大部分时间要自行摸索、自己努力,但如果一路都踽踽独行,也很难更上层楼。
好的老师真的如指路明灯,可能仅仅是三两句谈笑,就能使人茅塞顿开受益匪浅。我心目中最好的老师,人品和学问都要好。学问好能让学生少走许多弯路,但人品好更为重要。
为人师表,老师若是正直坦诚、谦和自律,学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每一个学生,尤其刚走入大学校园的学生,都如一块璞玉、一株幼苗,应该被温柔相待。我大一时现代文学的老师郑春先生,和蔼可亲,笑如春风,在那四面透风的小小教室、在那初次离家的酷烈寒冬,用他的学识与关怀迎接稚嫩的我们走入学术殿堂。大三时又是这位老师,一如既往的微笑着娓娓道来,让已经有些麻木和疲倦的我们再度鼓起勇气明确方向奋发向前。虽然我已毕业多年,仍与郑老师保持邮件往来,在我生活中的每一个重要节点,都受到老师的鼓励和指导。很难想象,若是本科就遇到的是硕士时那位在课堂上公然骂学生“要不因为你是女孩我就说你贱”的老师,我还会不会如此热爱我的学业。就算那位老师是教研室主任、发表过诸多大作、是某热门电视剧的顾问又有何用?对学生而言,他已经成为一片心理阴影。那位老师令我对硕士的学校没有一点“母校”的情感,毕业后放弃考博直接工作去了。很庆幸,后来我遇到现在的博导,在他的殷切期盼、温和鼓励与谆谆教导下重回学术道路。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尊重他人,助人为乐。我的老师们不仅教我如何治学,还教我如何做人。
我一向喜欢和老师们交流,但良朋知己也是不可替代的。“知己”是朋友的最高形态。有这样“志同道合”的“心灵伴侣”,无论前路如何艰辛,都不会觉得孤单绝望。很可惜,现今社会越来越浮躁,人心越来越复杂,知己难求,能相交一生的好友都少之又少。我一向认为,人是社会的动物,不管性格内敛还是外向,都不要惧怕与人交往,而且要努力做到善于交际。但是,30岁以后要尽量过得纯净、简洁。好友不在多,交心、放心、同心即可,朋友圈不必大,够用、不累、稳定就好。
大学阶段,如果同学之间存在竞争,那便很难成为至交好友。所以可以尝试拓展自己的朋友圈,与不同专业、不同院系、不同学校的同学广泛交流,待人以诚,不图回报,心底无私,敢于舍断。核心是,你自己要努力修行、完善自我。当你足够优秀时,自然会吸引同样优秀的朋友。当你足够强大时,自然能抵御外界的伤害。
写在期末,写在本科入学十年,写在酷暑与骤雨交织的京城仲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