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
颜渊询问仁,孔子说:“约束自身使言行合乎礼,就是仁。一旦能约束自身使言行合乎礼,天下就归依仁了。成就仁在乎自身,难道要仰仗他人吗?”
颜渊说:“请问具体的内容。”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去看,不合乎礼的不去听,不合乎礼的不去说,不合乎礼的不去做。”
颜渊说:“我虽然迟钝,也要奉行这些教导。”
段意
此章是孔子谈仁的重要言论之一。孔子所主张的仁,从外在的方面来说,是要强调周代统治体制中留存的氏族民主遗风,讲求“中庸”,反对过分的残暴剥削和压迫;从内在的方面来说,是主张对个体人格的完善和追求。就后者来说,孔子又强调学习及自我约束对于造就仁的重要性,“克己复礼为仁”就是对此的最经典的表述。在如何实施的问题上,孔子还谈到了礼与仁的关系。礼,从外表来看,是一套繁复的礼仪制度,它把统治体系予以规范化和系统化。孔子的杰出之处就在于,他把礼区分为仪式和本质两个层次,礼必须通过仪式来具体化,但仪式本身不是目的。孔子用仁来解释礼的本质,强调礼的本质实际是人们的情感和身心需求的凝聚,既肯定了正常情欲的合理性,又强调要对它进行正确引导。这样,孔子既为礼确立了内在的心理依据,又为仁找到了外在的制约尺度,即所谓“非礼勿……”等四个项目。正因为如此,此章中所说的准则,始终为儒家学者奉为圭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