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总觉得孩子小,0-6岁的事情基本记不得了,所以小时候的事不重要。其实呢,孩子的大脑在这个阶段是发育最快的,漫漫人生路,这个阶段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是生命的地基和底色,在这个阶段又是受父母影响最大的时候,所以说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师。
一岁就上常青藤,常青藤是世界顶级的高等学府,并不是人人都上得起,这里讲的其实是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常青藤的理想,是培养一个完美的人,一个能让自己幸福,也能给别人带来幸福的人。作者薛涌毕业于北大,负笈美国,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现执教于美国大学,有着这样背景的爸爸的育儿经,肯定值得一读的。
下面的几条都是我平时比较欠缺的地方,写出来和大家一起共勉。
一、作者首先提出常青藤原则---强调教育的对话性和互动性,通过提问、讨论的方式,培养他们的品格和社会能力;帮助他们吸收知识,让他们自发地提高理解力、分析力、感受力和表达力。
过去我们读书很多都是死记硬背,大家都知道这样不好。像苏格拉底、孔子教学生都是采用问答的方式,那可能我们都能理解提问、讨论的方式比死记硬背好,但实际落实在孩子身上是比较不是那么简单的,比如现在背国学,背语文,如果只是让孩子去读去背,父母完全不参与,先不说效果怎么样,往小了讲是孩子这样学起来肯定没有兴趣的,往大了讲死记硬背会损害孩子的大脑,为以后的学习带来隐患。但是如果能在实际生活中去提问,一起讨论,那结果将完全不同---学习的互动性、趣味性将大大增加,也鼓励了孩子勇于表达自己,培养思维能力。
二、正向心理循环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父母的责任是发现他是个什么天才,也许我们觉得孩子不是那么优秀,但是一个有跟高的自我期望值、更远大的理想、更有信心的孩子,他的潜能能得到更大发挥。我们有时候会故意去打击孩子,说一些“狠话”,给他贴上几个负面标签,希望能“激将”他一下,可是往往事与愿违。如果我们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就要充分培养他的优势,比如我们送孩子上兴趣班,很多家长说孩子爱动,就送她去学琴,让他安静下来。其实上兴趣班是培优啊,为什么不顺势引导呢,让他去选择自己的爱好不是更好吗?我发现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现在发现只要多夸娃,娃的表现就会越来越好,越唠叨他不好,他的表现反而会越来越差。所以尽力去发掘孩子的优势,顺应孩子,让他发挥自己的潜能,让孩子去追逐他的兴趣和激情,可以塑造奠定他一生成功的重要品性。
三、理财能力
“富不过三代”是中国的古训,现在孩子从小就有各种接触钱的机会,而且很容易出去一看到什么都要买买买。作者提出两大基本素质:一是知道推迟欲望的满足;二是知道如何审慎地冒险。所以不能任何时候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他什么,要他知道想要的东西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得。
四、让孩子面对观众
要让孩子发出自己的声音,就必须让他面对观众。作者认为中国的教育有两大缺失:一是轻体育,二是轻表演。作为一个人,在社会上要获得成功,自我推销的表演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找工作时候的面试就是其中一种。孩子都有表演的欲望,就算是我女儿这样谨慎的孩子,也渴望舞台,渴望得到众人的关注和赞赏。那么平时的舞台就是在家里了,多给孩子机会表演,鼓励他表演,把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都表演起来。
五、服务他人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传递给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培养美好的品德,作者的女儿加入童子军,通过推销饼干获得经营技巧和经验,那么这个经验是什么呢?就是服务他人、服务社会。我们有人也可以让孩子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平时的言传举止也会影响孩子。孔子早就说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成功的人士都是通过成就别人来成就自己的。所以作者提出,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掌握了财富和金钱,而在于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把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一百年以后的今天,你现在开什么车、住什么房子、赚多少钱,都变得无关紧要。而有关紧要的,是你如何养育你得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