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人生幸福的基本逻辑

人生幸福的基本逻辑

作者: AUSKING黄东启 | 来源:发表于2022-09-22 06:23 被阅读0次

    《功夫熊猫》有句台词:“你患得患失,是因为太在意从前,又太担心将来。”

    活在过去的人,总是执着已经发生的事;忧虑未来的人,则往往陷于内耗中。

    想起奥斯卡提名短片《盲眼女孩》中的女主角韦莎。

    韦莎有一双奇异的眼睛,左眼能看到过去,右眼能看到未来。

    遇到追求者时,她左眼看到了他们幼稚的童年,觉得乏味无聊。

    而用右眼则看到他们垂老的未来,又感到恐惧可怕。

    于是,她赶走了无数喜欢她的人,直到没人再来找她。

    这时,她才绝望地发现,看不到当下,生活就会变得极其荒凉和孤独。

    弘一法师写过一句诗:“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

    昨天已经过去,未来还未发生,只有今天才是最真实的人生体验。

    安于当下,专注眼前,别再错过生活中的精彩与美好。

    培根说:“同理心,是一切道德中最高的美德。”

    你理解别人,别人才会理解你,你替别人着想,才有人替你着想。

    存一点将心比心的善良,守一分推己及人的体谅。

    以同理心待人,能够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矛盾,让你的生活更加舒心欢畅。

    听过一句话:所谓成长,就是带着问题反思。

    面对生活的难题,只有经过针对性地思考,才能把那些问题化为你的经验。

    乔布斯曾在一次演讲中说:

    “33年来,我几乎每天都会反思,是它帮我战胜了自己的本能。”

    小时候,乔布斯经常和朋友一起放风筝。

    有次因为放得比别人低,回到家,他就生气地把风筝扔到墙角。

    养父见状,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

    孩子,你要记住,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两个问号:为什么别人不能比我更成功?为什么自己会输给别人?

    冷静分析原因,才能找出解决的方法。

    养父的话,深深触动了乔布斯,使他养成反思的习惯,并帮助他渡过了往后的无数难关。

    苏格拉底也说过一句名言:“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不懂得反思的人,只会从生活的一个坑掉进另一个坑。

    而那些时常自省的人,他们犯过的每一次错误,都会被总结成经验,最后化作日后成长的契机。

    遇事别太情绪化,戒掉冲动

    一个人生气的时候,若处理不好,就会陷入“生气—愤怒—报复”的恶性循环。

    就像心理学上的“踢猫效应”,坏情绪若不加控制,往往会产生连锁反应,最终伤人伤己。

    前段时间,看过一个网约车司机撞死乘客的新闻。

    凌晨时分,乘客张某叫了辆车,因司机有事耽误,到达时超过预定时间。

    这让张某非常不满,和司机发生了激烈口角。

    双方争执之下,司机表示拒载张某。

    张某听后,顺手就把喝完的饮料瓶砸向车窗。

    本欲离开的司机见状大怒,一气之下,便开车朝张某撞去。

    原本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由于双方情绪失控而被无限放大,最后酿成了一场悲剧。

    日常生活中,我们随时都会遇到让自己暴跳如雷的人和事。

    只有克制自己,才能在源头扼制住坏情绪的传播。

    《一生的资本》里说:

    任何时候,一个人都不应该使一切行动都受制于情绪,而应该反过来控制情绪。

    戒掉冲动,放下戾气,做一个稳定的人。

    让生活多点顺心如意,幸福感自然也会大大提升。

    所谓“完整的人格”,就是指人拥有一个不受外界影响的完整的自我,每遭受到的一种影响,都可称其为人格上的某种缺陷。

    人生的上半场,是假借爱一个人,假借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假借买到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假借拥有一些社会化公认的标签,假借获得一些别人的赞美和认同……来爱自己;

    人生的下半场,不再假借任何身外的事物,自己已经能够直接去爱自己,然后再无怨无悔地去做一些事,去心甘情愿地爱一个人,再把别人的评判和回馈,所有身外的得失,远远地抛在身后……

    上半场就是由外向内去满足自己,通过身外的世界来认识自己;下半场就是由内向外去认识自己,去认识这个世界,通过内在的成长,去完成自己美好的生命。

    以上,是获得美好人生最基本的逻辑。

    幸福,就是自己能够主动去接纳的东西,远远大过自己想象的东西,反过来即为不幸。

    所以,人们获得幸福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会接纳这个世界的过程。人生,如果没有什么是自己无法接纳的东西,就活成了这世上最大的幸福。

    人需要终身学习,并不在于终身学习可以让人得到什么,成为什么,而在于让“终身学习”去成为一个人自我的组成部分,通过学习,让“成长”成为人贯彻始终的生命状态和人生态度。

    人在彻底敞开了自己的身心去感受这个世界的时候,不自持任何观念去观察这个世界的时候,抛弃掉小我不问得失的时候,其实就是“归零”的时候。

    “归零”才是人的生命最自然的状态,即融入了因果,又超脱了因果。

    什么是悲观主义,从宇宙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任何人都渺小如尘埃,一切皆是浮云。

    什么是乐观主义,从事物的细节来看待这个世界,花瓣、花蕊和露珠儿,蜜蜂儿和蝴蝶儿,我刚刚触碰到你的指尖……世界的每一个瞬间都极致的完美。

    每个人当下的每一个瞬间,都与过去和未来发生着联系,人生并没有纯粹的“现在”,也不会有纯粹的“过去”和“将来”。

    表面上看,人活在碎片化的时间里,活在人生的各种阶段里,一旦深入自己的生命,才会发现,任何时候,生命都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整体,都以一个整体来运行,每一个片段,都取决于自己整体的生命,处于一种怎样的状态。

    只有懂得关照自己整体生命的人,才会不断拥有那种生命在绽放的片段。

    心灵上的创伤最后演变成了心理上的疾病,原因在于人失去了对自己生命的创造力。

    创造力带给人学习和成长的能力,唯有成长,一切伤痛都可以被治愈。

    《师旷劝学》里说: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一个人只有保持困惑,不断学习,才能抵达更高的精神层次。

    季羡林先生80多岁时,仍孜孜不倦地探索新知。

    为了研究糖的起源和传播,他耗时两年,翻遍了整个北大书库,终于发现,糖最初是用来治病的。

    在完成学术著作《糖史》后,他又马不停蹄向吐火罗文发起了进军。

    季老对知识的渴望,使得他博古通今,对世界充满好奇,使得他精神也越来越好。

    正如英国诗人蒲柏所说:

    “自己好学才能感知世界的新奇,自己丰富才能感知世界的丰富。”

    经过知识浇灌的人生,必然饱满丰盈。

    不管你处于哪一个年龄阶段,学习都不是一个完成时,而是进行时。

    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丰富自己,才能发现更广阔的天地,看到更多的风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生幸福的基本逻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sbio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