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高温气密隔热隧道技术并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几千年前古人烧制陶瓷所搭建的炉窑就是这个技术的原型,当然经过现代工艺的发展已经演化得更加科学。尤其是保证绝对的气密性,这是传统工艺解决不了的。但最难的还是如何在炽热的熔融物质构成的上地幔开凿一条足够无人探测设备以及大型工程设备通过的、可持续的、够安全的“隧道”。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空间技术得到了极大发展,人类已经可以在太空中航行得更快、更远。但由于种种原因,能够应用于地心钻探的技术长时间没有专门的一流团队去研究和发展。直到本次中美联合地心钻探计划的实施,才逐渐有了专注于地底探索科研的专业团队和持续的资金支持。
事实证明有钱的团队能创造更多奇迹。虽然在耐高温固体结构体材料方面仍然没有取得有益于软流层隧道构建的全新技术,但研究人员们合理运用旧有技术居然也解决了这个问题—软流层冷泡爆破技术加上地幔蛇耐高温串联柔性隧道组的诞生解决了无法在地底构筑和维持长效空腔隧道的问题:其实这两个技术都是在过去类似技术基础上的进化版本。所谓软流层冷泡爆破技术事实上就是油气勘探领域常用的低温爆破技术的威力加强版,技术人员在软流层中植入一颗颗饱含超低温液化惰性气体的高压炸弹,高压炸弹的高温保护壳会在1000度-2000度的环境下维持10-25分钟,然后在保护壳破坏后,弹体受到外界高温从而引发巨大的爆炸,这种爆炸时将瞬间把弹体内的超低温液化惰性气体释放到爆炸带来的空腔中,瞬间释放体积巨大的低温气体进一步扩大空腔,同时低温气体对周围的熔融物质进行降温塑形,多个此种炸弹叠加使用将很好的巩固这种塑形效果。因此每次对一段隧道进行塑形都需要大量的这种炸弹,用以在软流层中暂时制造一个可容纳一节地幔蛇柔性隧道组的空腔,并且在极短的时间内将顶端闭合的地幔蛇组件插入到这个空腔中,每节地幔蛇组件为长一百米的耐高温一体成型复合材料管道,其管道壁厚达15米,足以抵抗软流层的常规挤压,其耐高温能力可承受3000-4500度高温延烧24个月以上不产生严重形变和裂痕。每节地幔蛇组件都用柔性纳米耐高温记忆合金套筒与另一节相连,这种柔性合金的产量较低,且导热性能非常好,因此没办法用来制作隧道管壁,但用来连接两节隧道从强度和柔韧性上来讲是完全够用的,厚达20厘米的柔性合金套筒能承受相当于400万公斤的拉力而不破损,且能够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缓慢恢复原状,这里说的条件就是在一定高温的条件下,而地幔软流层最不缺的就是高温,正好让这种柔性合金得以充分发挥功效。
第一期的地幔蛇工程在中美两国境内陆地以及一个位于美方控制海域的海底钻探场首先投入了建造,其中中国境内陆地钻探场凭借着中国强大的基础建设能力,一次性就建成了200公里的地幔蛇隧道,远超美国本土大陆试验场的80公里,耗时仅仅6个半月。然而令所有人意外的是,本以为难度最大最为复杂的美方海底钻探场只用了五个月时间就向下修葺了550公里,堪称速度奇迹。当然这里面也有较大的巧合性,两块陆地钻探场都为了解决熔岩喷射问题而大费脑筋,虽然有各种各样的预案,但当来势汹汹的熔岩比预期喷射更猛烈时,还是造成了不小的麻烦,美国内陆钻探场就发生了喷射而出的岩块几乎砸毁了现场指挥部大楼的情况。中国这边也一度出现了机器损毁和环境恶化无法继续开工的情况。两边都花费了几周来解决这些麻烦。事实上,这两处都如专家预测分析的一样,没有产生的更严重的持续性熔岩喷射或引发其他的地质灾害。
而位于海底的钻探场,反而由于海水的漫灌,使得隧道壁更好的固化,虽然也发生了一些岩浆喷溢或者爆炸事件,但总体而言掘进工作异常顺畅,可以说是一气呵成,地幔蛇的铺设也因此而异常顺利。在如此稳定的环境中,导致了在这里辅助的工程设备及监测设备比其他两处制备更加齐全,监测更加详尽。甚至到了二百公里以后的深度后,总部已经决定为了节省往返的燃料和维护费用,将价值三千万美金一台的“虚空鳐”智能无人深海探测器直接留在底部1500米左右的位置作悬停。
可就在这举世瞩目的时刻,一次不算很大的爆炸事故使得美方宣布:放弃对海底钻探场的进一步钻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