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提到的职场烦恼故事(详见https://www.jianshu.com/p/4154580a37f1)
比起职场,更多的也是学习思维的问题。我们学的课程越来越多,但学会的东西却越来越少。剽悍一只猫常说,慢慢来,比较快。大家也把类似的话挂在嘴边,但真到了实际操作的时候,却抵不过固有的行为套路。
这就是习惯的力量可怕之处。而习惯的改变,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耐心不足,则卒。
所以当一个人没有改变意识,也没有明理的人在旁持续提点,或者耳濡目染的时候(进对圈子),就很容易陷回原有的旋涡当中。
因为人的思考很多时候是单线程的,以为解决了一个点,就等于撬动了地球。但更多的时候,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事情的成功与否,是基于多项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而反过来,一个小习惯的养成,也会松动其他大习惯的土壤。也就是为什么,通常很多女生减肥成功之后,逆袭的概率会提高,因为减肥的实质会影响到她生活其它部分的方方面面。
很多人会问我,你是如何学习多门语言的?
方法如果要具体说,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但内核的学习模式,还是可以讲清楚的。
小时候,学英语,我们听得最多的,就是老师们说的“要想学好英语,就要多听多读多说,就这么简单。”
话是没错,但中国儒家式的理念是看“悟性”。
你悟到了,学会了,就觉得老师你说得真的好有道理,这个道理也会传承下去。没学到了,涛声依旧,完全没办法再信任老师。
首先,这个多实际上是两个维度:
001 同类的,数量多;
002 不同类,数量多。
怎么理解呢?以听力为例,如果想要听力变好,得多听录音对吧?一种叫做泛听,一种叫做精听。
简单解释,听很多不同内容的材料和一个材料“查户口”似的听。
这是根据形式来进行的分类。
那么有些同学说,听英语,我只听美音,或者我只听英音。其实反而听力提升没有那么快。比如像新加坡、马来西亚那里的人,他们的英语听力是很强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至少听过英音、美音、新加坡音、马来音、印度音,甚至是闽南音、海南音、广东音、印尼音等等。
这有什么好处呢?
就像是孙杨在参加一个国内的综艺节目时,业余选手跟他比赛,不管是让他负重游、延时游、固定姿势游,他都能够表现出色,是因为他已经有了在各种环境中游泳的适应能力。
那么我们的耳朵也是一样的,材料越广泛,所采集到的信息就越多,自然能力就会更强了。
就像是以前如果北京人一直待在北京,他没听过广东人说普通话是怎样的,那么普通人一般听不懂。
像我小时候,3岁开始看小品相声,长期浸润在这些方言里面,我可以很轻松地分辨出四川、东北、河南等等地方人的口音。
还对我说好普通话,有非常大的帮助,因为每个地方人说话时,对于同样事物的表达方式是不一样的。
那么说回到英语,不管是种类多,还是数量多。归根结底,还有一个隐藏的多,没有体现出来,就是次数多。
你是否有把一句话读100遍的耐心?
很多人都没有,我们所看到的学霸学英语轻轻松松,其实他们已经是在各种不同的方式里进行了【大量的重复】。
当我们觉得自己一件事情做不好的时候,有没有自问过,我做的次数够吗?我迭代了吗?
做不到,那就是没有变成【本能】。
在作为剽悍晨读定稿官的过程中,如何能够迅速地抓住需要修改的点呢?
基本上是从,看一篇文章逐字逐句阅读30分钟,到随便翻开一篇公众号文章,就能一下子把里面的95%的错字都找出来。
尤其是“的得地”的,这都是基于前期扎扎实实地审阅,一直坚持到现在的大量积累。
如果说成功更重要的是看【趋势】,那么我们又是否能够以“万事俱备,只差趋势”的姿态来迎接它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