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内容很多,包括场景情景、体验的情感、经验和知识、思考过的问题、做过的动作、未来的任务等等,这些可以被记忆,也可能被遗忘。
记忆在我们的大脑中,到底是如何运行的呢?我们用最简单的方式,看下记忆的基本原理吧。
原理
大脑的记忆原理
我们的大脑很复杂,仅仅是记一个任务,也需要分步骤来做。成功地回忆起一个任务,需要以下3个步骤:
1. 我知道了:编码过程。
2. 我记下了:存储过程。
3. 我想起来了:提取过程。
以上3个步骤,任何一个步骤出现问题,都无法成功地回忆起任务。
01.
我知道了:编码,把信息变成大脑的语言。
媳妇说:“家里快没电了,今晚下班记得买电”,我听到后认为“快没电了”就是还可以用一段时间,于是我记得了买电,却没有留意时限。结果晚上回家漆黑一片,我被媳妇骂个狗血喷头。
这不是没记下来,也不是忘记了,而是在接收信息“买电”的时候,大脑对信息的编码加工过程中,重点加工了“快没电”的信息,于是我记得要买电,但不记得今晚就要买电。
这个信息加工并传输到大脑的过程,就是编码。这个编码加工过程有可能会出错,比如在熬夜后大脑罢工的时候去理解事情,或者在非常嘈杂的场合去分辨细微的声音。
因此,第一步的“我知道了”,如果出现错误,那么我都不知道要记忆的是什么,自然就谈不上可以正确回忆了。
02.
我记下了:存储,把信息存储到大脑。
媳妇又说了:“家里快没电了,今天记得买电”,我看了眼电表,显示只有5元钱,今天不买的话,晚上可能就断电了,冰箱的东西会坏,媳妇会骂我。于是我对自己说“今天得买电,我记下了”。
记忆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短时记忆的时长只有15-30秒,容量只有7±2,比如转述一个陌生手机号的最后3位似乎更困难。【今天得买电】这件事只有5个字,我很容易就记下来了,并且在出门的瞬间就反复说上好几次。
短时记忆经过精细地复述,能转为长时记忆。这个步骤有点类似点击“保存”按钮后,电脑将内存处理的文件信息保存到硬盘。
长时记忆的容量没有限制,时长也没有限制,但长时记忆的信息存储,会发生动态变化,造成记忆内容的混淆和遗忘。比如反复背诵了10多遍的文章,在半个月后考试时,开头和结尾总是最清晰的,中间有些不确定。
长时记忆的内容,能记忆多久,能记清楚多少细节,关键在于精细地复述信息时,“精细”到什么程度。如果我不仅复述了买电,还不停地念叨不买电的后果,并且代入后果里媳妇骂我时的心惊胆颤,这个精细度足够让我将买电这件事深深地刻在脑中。
03.
我想起来了:提取,查找并提取信息。
中午和同事吃饭的时候,我心里总在想一件事,媳妇交代我做的,到底是什么事,我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回到家,一片漆黑的时候,我一拍脑门:“哎呀,忘了买电!”
不是记错了,也不是没记住,却在关键的时候没有回忆起来。
想想你前几天在电脑上存的一张图片,随机命名的,不确定是什么格式,文件路径没留意,你将如何查找它?
如果存在任何你懂得利用的线索,就会很容易找到它。比如我们记得这张图片是从微信保存的,那么我们可能会去微信的设置里先查找图片文件夹的位置,然后找到文件夹,并使用时间排序,从最近几天的图片中快速找到我们需要的图片。
要回忆起内容(信息的提取),这与我去理解记忆的内容(前期编码的程度)、将记忆的内容如何保存(信息存储的组织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
回顾.
所以,不记得一件事情,可能是以下的步骤中出现了错误:
1. 我记错了:编码过程中,对内容的理解加工出现错误。
2. 我没记下来:没有重复和加深记忆,没点“保存”按钮。
3. 我想不起来了:没有线索帮助回忆和提取记忆信息。
以上任意一步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我们忘记事情。
对于记忆,我们的需求到底是什么?
我在网上发布了小型调查,针对的是有需求记忆工具或提醒工具的用户,也就是对自己生活中的事情或任务有记忆需求的用户,这些用户中,有55%的人能感知到第3步,31%的人感知到第2步,12%的人感知到第1步。但人们对提高记忆的需求上,确是第3步需求62%,第1步需求22%,第2步需求15%。
这个数据表明人们认为自己没记住的原因是:想不起来 > 没记住 > 记错了。
但人们希望改进的方面却是:想不起来 > 记错了 > 没记住。
可以简单得出结论是,希望能回忆起正确的信息,而不是如何记住任何信息。人们认为自己能将信息记住,但可能无法在关键的时候回忆起来;以及人们希望能记住的是正确的信息 ,而不是错误的信息。
因此,当人们希望提高记忆的时候,最希望加强的2个部分是:
1. 找到回忆的方法,并在对应时间提醒自己。
2. 找到理解的方法,确保理解的正确性。
网友评论